葉 林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4)
當前,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在對人才培養的推動和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對于長沙航院,如何建立并完善具有航空裝備維修特色的軍民融合型人才培養的體系機制,開拓培養的途徑,優化創新的手段,提高航修人才培養效益,為航空裝備維修企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是我院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目前,我院軍民融合人才培養體系正處在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過渡階段。為構建我院完備的軍民融合人才培養體系,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軍民融合培養人才,涉及學校各部門、各領域,必須樹立全局思維,集全校之力,統籌協調推進各項工作。建立軍民融合人才培養體系,我院要堅持以航空裝備維修需求為牽引,軍民兩用為導向,組建一個全院協調管理機構,各部門共同參與、縱向貫通橫向兼容、運行高效順暢且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規律的軍民融合人才培養體系。
建立院級軍民融合人才培養領導機構。院領導任領導機構負責人,各職能部門、各院系為領導小組成員,基本職能主要包括:對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進行把握,統一籌劃培養戰略、謀劃培養規模和層次以及明確培養使用方向等。
建立部門之間、學院之間議事協調機制。各部門、各學院在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具體工作層面進行溝通、協調、合作的工作制度,核心是破除工作障礙、協作解決問題。要逐步讓議事協調機制制度化和規范化,用以指導人才培養工作開展。
建立對外資源共享機制。由學院進行統一籌劃,在保密前提下,促進學院師資力量、科研配套設施、創新成果與軍隊、軍工科研生產單位以及相關民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等開展廣泛的業務交流,由原來的“專享獨用”實現“共享雙贏”,為人才培養提供最廣泛的資源支持。
軍民融合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核心在于通過對培訓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建立一個配套完善、運行順暢的人才培養體系。
優化資源配置的聯動銜接。依托裝備維修系統內的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以航空裝備維修技術協同創新為抓手,建立基于軍工、軍民兩用的裝備維修技術創新體系。在軍工修理核心技術支撐下,全面深化人才培養的融合性,做到軍工裝備維修人才向民用裝備維修人才的延展性培養,民用裝備維修人才系于軍工裝備維修人才培養體系之中,互相促進,互為補充。
豐富資源配置的交叉互動。在裝備系統外軍口和民口單位間,開展廣泛的交叉互動,堅持以促進資源的交流和互相借鑒學習為主導方針,充分利用校外的優秀資源進行教育教學,為人才培養服務,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例如,通過強化通用裝備維修技能培養,一方面提升軍用裝備維修人才技能發展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促進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相互轉化,實現了軍隊和地方共同培養人才和技術創新的融合之路。
推動資源配置的延展發展。通過繼續教育,進一步發揮軍民融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獨特延展性。通過將技能學習和實踐應用有機結合,以培訓促進已有技能包升級,促進社會再就業發展。無論是軍口、民口裝備維修人才,均可以通過這樣的一個人才培養體系找到自己需要的技能包,找到自己的價值定位,也使得資源配置的延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通過解放思想、實踐創新,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探索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來對軍民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建立軍民融合型高素質專業人才庫。合理借助科研院所、航空工業部門和民營航空企業各自優勢,完善“三跟”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更多的軍民融合型專業理論和實務相結合的高素質人才,為學校自身人才儲備夯實基礎,為打造優質的人才培養體系充好電、鋪好路。
強化裝備維修基礎學科建設。重點突出航空裝備維修特色學科建設,統一籌劃如何推進特色專業群的發展。以自身創新驅動為發展戰略,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優勢突出、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學科體系,勇當湖南地區學科建設的“風向標”和“排頭兵”。
注重理論發展和應用實踐的有機結合。軍地兩用復合型人才培養,是實現寓軍于民、平戰轉換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既要注重理論、技術的更新發展,跟上時代、引領時代;又要著眼于實踐應用層面,要把培養出的人才在實踐應用層面的實戰能力作為檢驗人才培養體系優劣的核心指標予以考量。只有這樣,軍民融合型的人才培養之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遠,才能為實現世界一流軍隊建設的強軍夢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