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悅
(廣州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古往今來對《論語》的誤讀有許多,筆者在此選取了八條古今解讀差異較大的句子,并將其分為兩類。第一類,斷章取義,即不顧全篇內容,孤立地取其中一句的意思,導致引用與原義不符。第二類,望文生義,即不了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做出不確切的解釋。
1.父母在,不遠游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狈g為,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盵1]
在崇尚孝道的中國社會里,“父母在,不遠游”一直被作為“金科玉律”存在著。似乎只要父母還健在,我們就不應該到遠方,要留守家中侍奉父母。這種觀點直至今時今日還在影響著我們,許多人以此為依據來批判那些遠離家鄉,到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北漂青年”。當然,侍奉父母的本意是正確性,但這與《論語》中孔子的愿義大相徑庭??鬃诱J為,父母健在時,盡量不要長時間遠離家門,但只要你有去處,與父母解釋清楚,那出遠門也是可以的。
這種斷章取義的誤讀是為了傳達自己的想法而刻意引用《論語》,不應該被提倡。
2.三思而后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狈g為,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鬃勇牭搅?,說:“想兩次也就可以了。”[1]
“三思而后行”指的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再行動,現在多為贊頌某人做事講求仔細,屬于褒義。但是在出處《論語》中,也就是它第一次出現時,卻是被作為貶義的。孔子說季文子做事想太多,想兩次也就夠了。實際上,三思而后行是指一種做事風格,它在特定的環境下可褒可貶。因此,在《論語》本義和現代俗語的應用中它的感情色彩是相反的,兩者皆有理。
3.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翻譯為,孔子說:“言語一定信實,行為一定堅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而只管自己貫徹言行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1]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言必信,行必果”指的是: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2]其實現代漢語對此句的理解和孔子的原義是一致的,差別在于對于這種“言必信,行必果”要如何看待的問題。在現代漢語中,我們通常用這句話來贊揚一個人的言出必行,屬于褒義。然而在《論語》中,孔子卻非常唾棄這種行為,認為這是只顧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關于整句話的理解歷來都爭議較大,也是讓后代儒家學者費解的事。但現代漢語中將其從難以理解的原句中抽離,只取其本義,也未嘗不可。
4.以德報怨
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g為,有人對孔子說:“拿恩惠來回答怨恨,怎么樣?”孔子說:“拿什么來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來回答怨恨,拿恩惠來酬答恩惠?!盵1]
以德報怨是我國優秀的傳統美德,我們從小就接受這種教育:當別人欺負你的時候,不要記仇,反而給他好處,用恩惠回報怨恨。但事實上,孔子對以德報怨是持反對態度的,拿公平正直來回報怨恨,拿恩惠來酬答恩惠才是孔子的原意。
為何“以德報怨”會在千百年來都被刻意曲解?根源在于“以德報怨”符合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使信仰孔子的萬千民眾成為“以德報怨”的順民,后世就將這個含義保留了下來。如今“以德報怨”則作為一種善良、美好的品質而被贊揚。
另外,老子主張“以德報怨”與孔子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是此德非彼德,不可同日而語。
1.三月不知肉味
出自《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狈g為,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賞音樂竟到了這種境界。”[1]
《現代漢語詞典》對“三月不知肉味”兩種解釋:其一,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其二,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2]第一種解釋和《論語》中的原義相符,但第二種解釋就是望文生義,根據字面意思而導致的誤讀,進而成為了另一種內涵,用以形容清貧。
2.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翻譯為,子夏說:“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余力便去做官。”[1]
古往今來的學者對論語中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都有多種解釋,關于“仕”字,也有學者認為該字應譯為“實踐”,此句講的是實踐與學習的關系。筆者在此采用的是楊伯峻《論語譯注》中的翻譯,將“仕”譯為做官,將“優”譯為“有余力”。但人們對這個句子的理解非常容易望文生義,將“優”理解為“優秀”,認為“當官當得好的就去學習,學習好的就去做官?!边@種理解脫離了《論語》原義,是根據現實生活而產生的想當然的理解。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自《論語·八佾》,子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翻譯為,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有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1]
在家設置“八佾”是只有太子才能享用的大型舞樂隊,季氏嚴重違背了周禮,引發了孔子的一番議論。但孔子的本意并非告誡后人什么忍或者什么不忍的觀念,而是慨嘆季氏的背禮之道,以喻后世,僭越之道起于微小。
后來人們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成語,指事情惡劣到了讓人不能忍耐的地步。但常常有人把此句與“士可殺,不可辱”混淆,甚至誤解為“士可忍,孰不可忍”。
4.文質彬彬
出自《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翻譯為,孔子說:“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個君子?!盵1]
“文質彬彬”原本是對君子人格的要求,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只有既文雅又樸實,“文質相符”才是真正的君子。但后世給予“文質彬彬”另一層含義,把原義中的“文采”和“樸實”改為“文雅”,用來指人文雅有禮貌。
對于那些已經被收錄為成語或俗語的句子,在理解原意的基礎上,可以使用其新的意義。如:“文質彬彬”,用來指人文雅有禮貌;對于那些被大眾所認同,約定俗成的句子,可以在日常的交際場合使用。如:“三月不知肉味”,表示已經許久沒有吃過肉了;對于部分斷章取義,刻意引用的誤讀則不提倡。如:“父母在,不遠游”,年輕人只能留在家鄉工作生活以贍養父母。
初中和高中的語文教科書收錄了《論語》多個篇目,其中不乏一些容易引起誤讀的句子。《論語》作為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學,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應多做準備。備課時,不僅僅關注到教科書中選錄的句子,還應該對《論語》有大致的了解與認識,有疑惑的地方應及時翻閱《論語集注》《論語注疏》《論語譯注》等工具書,或到網上查找文獻資料,確保自己能準確理解《論語》的內容。教學時,如果學生對論語的理解產生偏差,教師應及時糾正。教學后,督促學生背誦和復習,做到溫故知新。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是語文課程資源的主要開發者。因此提高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是語文課程有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條件。教師應重視傳統文化,將語文課程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除了教科書中收錄的傳統文化篇目,教師還應該廣泛涉獵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豐富傳統文化知識,培養傳統文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