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義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處理是否得當,緊密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國家的長治久安。當前,隨著科技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各種新思潮的涌現,一些不法分子,有意阻礙甚至破壞民族團結,破壞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與進步。因此,對未來民族團結工作和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中堅力量——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培養,尤其是思想覺悟培養尤為重要。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少數民族中的高素質人才,在接受東部發達地區的教育后,具備較為先進的生產觀念和商品意識。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黨員,能夠及時將黨的最新政策、路線傳達到少數民族中間,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解,擴大黨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力,也能更快將少數民族的真實情況反映到黨中央,對于推動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大部分少數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黨的政治、路線接觸的渠道較少。加上少數民族信仰等問題,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煽動利用,造成民族矛盾和分裂,在高校少數民族學生中發展黨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絕社會不良影響,揭發不法分子的陰謀,在少數民族當中建立起正確的民族觀,為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做出一定的貢獻。
少數民族大學生多數來自邊遠民族地區,其本身的思想政治覺悟較低。且由于自身的民族的特殊性,高校在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之中缺乏關注與尊重。主要采取一視同仁的教育引導方法對待所有的學生,沒有尊重民族差異。在日常的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上,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引導工作不夠充分,致使少數民族學生對黨的認識不夠充分,對入黨不感興趣,不積極。
因此,高校在日常的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應該對少數民族學生予以特殊的關注,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深入引導,讓這類學生能夠充分認識黨和國家。發掘這類學生的愛黨愛國之情,激發他們的入黨積極性,內化其對黨的忠誠與熱愛。從根本上解決思想覺悟問題。從而為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和民族團結建設人才隊伍培養后備力量,準備后備資源。總而言之,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發掘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潛能,為他們積極入黨奠定了思想基礎。
基于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性,在培養黨員的過程之中,應該另辟蹊徑,有針對性地建立更加健全的機制。首先,在入黨積極分子選拔的標準方面,不可以按照固舊指標,如學習成績作為硬性指標。因為少數民族學生多半來自貧困落后的偏遠山區,整體的教育文化水平比較落后。若與漢族生同時比拼學業成績,對他們來說,本身就是劣勢,首先就會被直接拒絕于黨的門外。其次,少數民族學生因為民族特殊性,與多數漢族生交往甚少,在群眾民主推舉的過程之中,由于群眾基礎薄弱的原因,也會落選。
由于少數民族多數居于較偏遠的落后地區,遠離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再加上歷史等諸多因素,對家國大事以及時代潮流知之甚少。因此,在內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時候,應該針對這一現實情況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首先,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中,需要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機會了解更多的黨和國家政策。同時,要加深知識內容的講解,讓學生能夠深層次地認識黨和國家政策。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單獨給民族生開班,為他們授受更多的思想政治教學。其次,在日常的班級和生活管理中,輔導員、班主任和黨支部,需要對少數民族學生予以更多的關注,從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讓學生處在一種無形的熏陶之中。讓他們在自然的狀態下進行無形的學習。從而內化知識,提高認知。
通過將常規的思政教育課堂學習和無形的日常生活熏陶有機結合,才能從理論上、實踐中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理論建設,為后來黨員的發展培養奠定理論基礎。
在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黨員的路徑上,要多多關注民族生的特殊性,對他們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并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真正從理論上和實踐中提高、升華,內化這些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識,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從而為積極入黨做好理論準備,奠定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