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復超 劉曉燕 徐 楠
(青島工學院,山東 膠州 266300)
青年是國家的中堅力量,是國家的前途和希望,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實現的重要角色,理想信念是青年奮斗目標實現的重要精神引導,是青年對美好未來規劃憧憬的一種追求。堅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激勵青年在生活學習中不斷超越自我,實現黨和國家的殷切期望,高校思政課要將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有理想、有擔當、有真本領的新時代青年人才。
新時代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調整,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也出現新的變化,一部分青年人在優越的物質條件和溺愛的環境中成長,對未來的職業規劃缺少方向,從根本上說是青年缺少遠大的理想信念,這對青年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高校思政課需要強化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幫助青年樹立積極向上的理想信念,規劃人生,自我管理,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從各高校思政課開設的狀況來看,教學內容能夠滿足教學目標的實現,思政課教師成為青年理想信念的重要影響角色,大多數青年表示自己對理想信念和人生價值的意義的理解來自于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學習之后,絕大多數青年表示思政課非常重要,對自己樹立崇高理想和人生規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一方面,青年受到了多元文化和綜合復雜信息的沖擊,青年人追求時髦,崇尚洋文化,熱衷于過洋節,虛榮心強,奢侈消費,崇拜世界名牌,認為歐美文化比中國傳統文化要優秀先進,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受到多元文化的挑戰。另一方面又摒棄中國傳統的孝道和禮儀,不重視革命傳統的教育,缺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愿意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理想信念迷茫。迫切需要思政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
其次,信息化時代到來加快了社會發展的速度,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對青年的期待也在提高,而青年一代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少青年人沉迷于鋪天蓋地的娛樂新聞和各式各樣的網絡游戲中,對未來缺少規劃,對環境變化反應遲鈍,依然保持了應付生活的心態,精神上也隨之“缺鈣”,這種現象更突出思政課加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緊迫性。
再次是就業環境的嚴峻挑戰使青年缺乏信息。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企業在用人方面越來越需要綜合型人才和創新應用型人才,強調技術能力比理想信念要多,使得青年認為專業課才是他們就業能力儲備的課程,而思政課作為公共課與就業沒有直接關系,所以他們側重于專業技能的學習,在接受思政課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缺少主動積極性。
思政課開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青年,根本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具有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青年一代接班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思政課教師要關愛青年,全面了解青年的實際情況,激勵青年發揮特長,贏得榮譽,超越自我,并尊重教育和教學規律,承認青年個體的差異,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只有這樣,青年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自由地發揮,才能根據青年個體差異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奮斗目標,最終自然地幫助青年將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避免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青年產生逆反心理。
思政課要堅持在不斷改革中提升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并從教學模式、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將思政課講“活”,提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首先教師積極嘗試探索靈活的教學模式,比如“3-5分鐘演講”活動,讓青年選擇時代主題“一帶一路與國際化人才”等,讓他們帶著問題去思考國家發展與青年的未來的聯系,從而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將“思政課程”轉變成“課程思政”,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協同探索“課程思政”的方法,比如思政課教師在給機電、食品、管理或者信息專業同學上課時,可以聯合專業教師讓理想信念融入專業教育,讓專業課程融會貫通思政味道,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教育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