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 郭 峰 鄒振棟 許世驊 劉 達 劉海靜 房美妍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經濟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本項調查旨在了解互聯網文化及“微時代”信息環境下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分析學生的思維方式、網絡習慣、價值取向等,為網絡環境下開展有針對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據。
問卷設計分為五方面共28個問題:一是大學生上網目的調查,主要了解大學生上網目的、內容、網絡使用情況等;二是大學生常用網站調查,主要了解大學生的網絡使用習慣,年級和性別對訪問網站的區分;三是大學生網絡依賴調查,主要了解有無課上上網情況、上網對學習的影響等;四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調查,主要了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贊同情況、與老師們的溝通情況、網絡依賴與溝通的影響;五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形式調查,主要了解大學生喜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網絡言論對學生的影響,哪種方式更適合和學生溝通。課題組對某高校的346名1-4年級大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收回問卷346份,其中有效問卷346份。
通過對大一到大四這四個年級的調查顯示,大一學生利用網絡其目的從娛樂、網購、獲取信息等方面來看,均遠低于其他年級學生,大四學生利用網絡來逃避現實均高于其他年級學生,說明隨年級增長,網絡目的越來越多樣化,同時學習壓力的增加,用于逃避現實人數上升。從整體數據來看,多數學生能夠正確使用和對待網絡,處理好學習和生活的關系,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學生過于注重娛樂,不能正確處理上網和學習之間的關系。
經常訪問的網站反映了學生的上網習慣和網絡對學生的影響程度,調查顯示,經常訪問的網站門戶類網站占比19%,游戲類網站占比7.2%,直播類網站占比8%,視頻類網站占比47%,新聞類網站占比13.4%,其它類占比5.4%,女生訪問門戶類網站比例高于男生,視頻類網站比例高于男生,新聞類網站比例和男生持平。不同年級間對網站的喜好差異較大,男女生對網站的喜好差異較大,因此我們在做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這些差異性。
調查顯示,有課上手機上網經歷的售訪對象超過60%,經常性課上上網的超過30%,每周上網在35小時以上的學生超過80%,認為自己對網絡有依賴的超過93%。依賴度和上網影響幾乎是一致的,依賴度大上網影響大,反之亦然,而且手機上網對課堂教學產生了很大的沖擊,甚至有部分大學生由于不能正視現實生活而沉迷于虛擬的網絡空間,迷失了自我,產生了消極避世的心理。
調查顯示,大一學生比較贊同進行加強思想教育,大三學生認為以適當的方法和形式可以接受,大四學生和大二學生對此觀點不明確;有超過50%的同學表示愿意通過網絡同輔導員和思想政治教師進行學習交流,而對此表示否定的只有20%左右;根據相關度顯示,越依賴網絡的同學越不愿意和老師交流。越依賴網絡的同學越不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調查顯示,30.64%的大學生喜歡網絡互動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29.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思想道德觀念、政治觀點容易受到網上言論的影響,52.9%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建設專門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64.2%的大學生認為建立微信公眾號是他們所希望的形式。
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總體來說,學生們使用網絡習慣并不好而且容易受到網絡的影響。通過聚類分析,說明多數學生在使用網絡習慣上基本一致,學生們對加強思想教育持有積極的態度以及高校建立專門的思想教育平臺具有必要性,但性別,年級對于不同網站的喜好差異較大,高校在設立專門教育平臺時應考慮差異,微信公眾號是多數同學贊同的平臺教育形式。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的發展與普及,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沖擊和挑戰。一方面,信息獲取的便利、網絡新媒體的出現為我們尋求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提供了手段和機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與教育途徑的開拓;另一方面,信息傳遞的快速性和復雜性也對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對大學生主導價值觀的樹立形成了一定的沖擊。面對網絡環境的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正視自身的不足,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地改革教育教學方法,發揮網絡的優勢,創新教育途徑,有效利用網絡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