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麗
(商丘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體,涵蓋約5000年歷史中形成的哲學、倫理學、歷史學、社會學及文學等多種理論形態,有著豐富多彩的表現形態,如歷史文物、建筑、藝術品等,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形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的印記,是中國之魂。它廣泛地探討了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處之道的真諦,并滲透于生活的實踐中,守護著人的精神家園,陶冶個人情操、凈化心靈、生發情感,使人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情義、有擔當、有大格局的人。作為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重在幫助學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樹立高遠理想和堅定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合格人才。不難看出,二者關懷生命本身、助力中華民族復興的功能是一致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倫理文化資源。這與高校思政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內容上相互彰顯。作為中國優秀傳統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長河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芒。仁即“克己復禮為仁”、“愛人”、“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蘊含著豐富的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信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遠理想;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國傷感之情;楚辭“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的愛國之情;寓言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堅定信念;茶道的禮儀……這些豐富的內容與高校思政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相融相通。
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政課的契合點,本文嘗試從五個角度探尋二者融洽的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政課二者學科專業不同,但它們在功能、內容、教學規律和教學目的等方面具有相向性?!皩⒅腥A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充分的融合,可以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渲染,進而充分的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不斷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2]。我們不能囿于本專業的狹小空間,自我設限。要培養開放的心態,正確認識學科間的不同,吸取其他學科有價值的精華部分。堅持有利原則,加強研究,積極聯動多方,多角度充實和創新教學過程,提高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p>
高校思政課以理論課為主,內容深厚枯燥,體系龐大。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中國近代史綱要橫向上跨越中國和世界的19世紀到21世紀,縱向上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外交等;另外,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表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只有以生動、接地氣的內容才能助高校思政課內容“化繁為簡”,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因此要開發、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高校思政課內容體系。如傳統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愛國教育、道德觀念教育、人生觀教育相結合;道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世界觀相結合;茶文化的人生觀;太極文化的中庸觀;傳統節日和服飾的愛國教育等。
傳統高校思政課以講授課為主。理論課的特點決定了單一的講授法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提高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必須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方法,借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豐富課堂,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寓教于實踐。如情景教學法,欣賞影像資料,學生自導自演情景??;實踐教學法,教一套太極動作,泡一壺茶;唱一臺京劇,畫一幅牡丹圖;實踐活動法,課外校外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紅色基地等等。
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德不僅要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形。因此,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相結合,把思想轉化為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量,貢獻不同的價值。要注重把高校思政課融入學生的穿衣吃飯、言行舉止日常生活,如餐桌文化映射出的家庭倫理,待人接物映射出的集體主義教育、道德觀念教育,傳統節日映射出的愛國主義教育,生活習慣的培養映射出的信念教育等。
鄧小平曾說:“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但是目前教師隊伍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師自身缺乏開放共享理念,傳統修養和文化貯備不足,教學方法還不夠靈活等等。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勢在必行。教師要加強對二者理論的深度研究,掌握歷史與邏輯統一、傳統優秀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性、高等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等,積極思考、挖掘二者的契合點。與之同時,要開闊視野,涉獵多個領域知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相融相通,我們要以開放心態,多方發力,形成聯動之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政課相得益彰、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