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棟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來華留學已經成為其他國家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選擇,而由此帶來的“漢語熱”也使對外漢語教學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第二語言習得以培養“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為重要任務,其中以“聽”為首要。然而,回顧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發展歷程,從20世紀50年代的初創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聽力課成為獨立的課型,聽力教學一直存在重視度不夠、理論基礎薄弱等問題。[1]除此之外,聽力技能本身的隱蔽性也使其學起來較為困難。語速既是影響聽力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困擾學生進行聽力學習的重要因素。[2]因此本文將從語速層面對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發展進行探究。
語速,具體上來講,是一分鐘內一個人所說出的話的音節數量。[3]縱觀現在的對外漢語聽力課堂,無論是使用磁帶還是多媒體,老師們總傾向于將聽力材料重復播放,并校訂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聽力測試雖然保證了教學的進度,卻難以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有的學生甚至會因此產生畏難情緒。所以,該如何從語速方面提升聽力學習的效率呢?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處理語速。目前,越來越多的老師習慣使用多媒體播放器播放聽力材料,這樣更易于定位聽力內容,也可以做到根據需要隨時播放。[4]然而,在語速處理方面,老師們總會將同樣的材料以同樣的速度重復播放。呂必松先生曾指出,每篇聽力材料最好使用三種語速進行播放:第一遍慢速,第二遍中速,第三遍常速。[5]所以,老師在備課階段要積極運用AU(Adobe Audition)等音頻軟件改變聽力材料語速,并將應注意的重難點內容進行重新編輯。這樣通過循序漸進地遞增難度,學生們才可以逐漸加深對聽力內容的理解。
其次,引導學生適應正常語速。對外漢語教學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要以培養漢語交際能力為目標。[6]因此,任何教學方法都是為了引導學生聽懂并理解正常語速下的漢語言。那么什么是“正常語速”?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看法,目前并無定論。孔子學院總部2009年編寫的《新漢語水平考試等級大綱》中,將新HSK四級的“正常語速”規定在170-201字/分鐘,從而給出了一個較為具體的標準。[7]
有了標準,就要付諸以行動。作為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說話速度,切忌過慢或者過快。美國語言教育家克拉申針對第二語言習得曾提出“可懂輸入假說(i+1理論)”,具體落實在對外漢語課堂中,就是老師的說話速度既要考慮同學們的理解能力,也要適當提高以引導學生逐漸適應正常語速。除此之外,盡可能讓學生們接觸除課堂以外的真實語料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眾多語料中,集視聽性、語境真實性和社會反映性特點于一身的中文電影就是較為不錯的選擇。
最后,培養學生的聽力技巧與能力。很多學生之所以無法適應正常語速,是由于沒有掌握一定的聽力技巧與能力,如許多第二語言學習者往往因一兩個沒有聽懂的詞分散注意力,結果不能獲得下面的信息;而有的學生雖然聽懂了語音信息,卻會在短時間內遺忘,達不到理解的效果。[8]針對前一個問題,老師要在聽力過程中讓學生們反復訓練“抓關鍵詞、跳越障礙”的技巧,在不改變主要信息的前提下引導他們利用關鍵詞復述聽力內容。針對后一個問題,老師要在課堂上增加聽音與記音練習,不斷縮短學生“漢語-母語-漢語”的轉化時間,提升聽力反應能力。
在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中,老師始終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情況時刻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無論是多媒體的運用還是課堂教學實踐,都要處理好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際語速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聽力訓練才能順利進行,學生的聽力能力才能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