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 莉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一)網絡輿情的概念
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流行的對社會問題不同看法的網絡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公眾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的有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①
(二)高校網絡輿情關注點
從網絡輿情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校園網絡輿情是特指大學生群體通過網絡平臺對社會熱點、校園生活、學校管理、就業創業問題等方面進行某種具有影響力和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的總和。②高校網絡輿情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社會熱點問題。青年大學生大部分都是關注社會,有社會責任感、有激情,有熱情,一旦出現社會熱點問題,很容易引起青年大學生的熱議。比如:2017年的黨的十九大隆重舉行、慶祝建軍90周年閱兵、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中國女留學生江歌被殺案等等社會熱點問題就在校園內引起了學生的廣泛熱議。
2.就業問題。青年大學生面臨著畢業、就業、創業的難題,就業相關的問題是很容易引起青年大學生的興趣,國家的政策、專業的冷熱、社會的接受度等等問題必然引起學生的關注。
3.校園活動和校園突發事件。青年大學生主要生活在校園內,校園就如同一個社區一般,他們在這里生活學習,每天發生的點點滴滴都與其息息相關,如果發生突發事件往往容易引起大學生的輿論關注。
4.學校管理問題。學校的管理的客體是學生和教職工,管理制度的科學與否、適用與否與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一旦出現管理上的焦點問題、或者謠言很容易引起校園輿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媒體的到來,每個人都成為了信息輿論的發布者,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各種新問題,新情況。民族高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于貧困的民族地區,他們很多人在大學前對網絡不是很熟悉,或者他們過于淳樸單純,對于網絡上的信息不懂得鑒別好壞,不經篩選就大量出現的信息在網絡上肆意傳播,的信息快速傳播的特點為民族類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帶來了積極消極的影響。
(一)積極方面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讓民族類高校大學生快速通過網絡查到需要的信息、獲取知識,可以進行課程學習、聽網絡公開課,與專家學者、老師同學進行交流、相互討論、解答疑問,讓部分來自落后地區的學生快速增加知識,彌補因地區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基礎薄弱的知識庫。同時,網絡輿情的環境下,可以讓民族類大學生快速的成長起來,如果學校能夠開展正確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會辨別信息的真假,早日形成自己的觀點理論,用網絡來接觸社會,用網絡來進行交際,用網絡來進行思想的交鋒,抨擊消極惡意的思想。
(二)消極方面的影響
網絡是一個開放的環境,尤其是現在自媒體的興起,網絡視頻直播的流行,網絡缺乏監管,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網絡平臺發言發聲,網絡信息不再像傳統媒體有“把關人”進行把關,很多負面、消極、虛假的信息在網絡上肆意傳播,當一些不實言論出現在網絡上,引起大學生的關注,民族高校的大學生大部分來自于貧困的民族地區,他們很多人在大學前沒有真正的接觸過網絡,而且過于淳樸,對于網絡上的資源不懂得鑒別好壞,通過網絡點擊獲取這些雜亂的信息,受到錯誤言論的誘導,有可能會影響到個人價值觀的形成。
(一)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民族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具有創新性
1.加強對民族類高校學生意識形態的引導
民族類高校應該結合民族文化的特點深入把握和貫徹先進的理論思想,重點把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大學課堂,加強針對學生開展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用中國夢來凝聚學生,有了先進的理論武裝自己,就不會輕易被輿情言論煽動。
2.加強對民族類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民族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民族文化特點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打造屬于自己本土的品牌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積極向上、樂觀開朗、樂于助人的優良品質,同時通過配備高素質的老師指導他們開展實踐活動,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活動和實踐增強他們的辨別能力和是非觀,懂得判斷網絡輿情的真假,不僅僅不會再受到蠱惑,還有可能成長為與負面輿情作斗爭的新生力量。
3.加強民族理論學習、研究工作,發揚民族傳統文化
民族高校應該緊跟十九大精神的步伐,結合本地區民族特色,本地實情,本校特色,開展理論研究、理論闡釋,發揚民族傳統文化,把科學理論的研究轉化為立德樹人、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用實際行動讓大學生感受到先進文化對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幫助,更加有效的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二)善用新媒體技術手段,讓民族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具有創新性
1.逐漸發展和完善網絡思政教育教學
借助新媒體網絡的傳播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新媒體網絡教育能滿足高校學生的自主選擇需求。新媒體網絡中的信息是開放透明的,學生可以借助新媒體載體獲取更多的信息,對自己的思想建設活動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認知,自覺抵制消極因素的影響。
2.主動占領網絡輿情這個主陣地
利用網絡輿情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讓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具有較高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熟悉民族習慣受到大部分學生認可的學生成為校園網絡輿情的主體,成為校園的輿論領袖,由他們來正面引領校園輿情的發展。
3.借助新媒體優化高校思政教育環境
借助新媒體平臺創建校園網BBS,讓學生在校園網平臺上將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和建議表達出來,“疏”永遠高于“堵”,學校可以借助校園網平臺掌握學生的最新動態,通過在這樣的平臺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積極的態度以及健康的思想來優化新媒體環境,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幫助。同時必須建設一個校園網絡安全監管部門,將校園網絡建設得更健康、更全面,積極穩妥地做好熱點問題輿論引導和突發事件輿論應對工作,加強對自媒體的引導和管理,不能盲目暴力的對負面消息進行刪帖、否認,應該用事實進行回擊,引導輿論向正面方向發展。
(三)真心關愛學生成長,讓民族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創新性
提高民族類高校大學生對學校管理的認同度。大學生作為學校的主體之一,他們的認同度高低關系到學校內涵式建設成效的高低,也關系到學校穩定發展的成敗。在進行學校管理中,作為學校管理者不僅要掌握科學的管理知識,還要注重人性化管理,要去關注學生的內心自我成長、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的愿望,要真正明白學生的需要和愿望,管理不僅僅是下命令,提高要求那么簡單,要讓學生真的認同這樣的管理制度,認同這樣的管理手段,在管理中要學會尊重、欣賞、移情,對學生管理一個情感的基座,增強大學生對學校管理的認同感,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
注 釋:
①戴光馳.新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教導刊(下旬),2015.
②劉艷茹.淺談大學生網絡輿情問題.科技經濟市場,2014.
[1]戴光馳.新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教導刊(下旬),2015.
[2]劉艷茹.淺談大學生網絡輿情問題[J].科技經濟市場,2014.
[3]呼雙雙,左偉.新媒體“微時代”高校應對網絡輿情的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5.
[4]高敏,李振國.高校網絡輿情原因淺析[J].才智,2016.
[5]張偉,趙岳娜.網絡輿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指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