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昊
(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目前高校中學生社團數量眾多,類型繁復,對于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增長學生見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要”[1]。參與社團活動已成為高校大學生的普遍趨勢。一般本科高校學生社團主要分學校、院系兩級,除了校、院兩級學生會及電視臺、廣播臺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學生興趣社團,大體可分“理論學習類”、“社會科學類”、“文藝體育類”、“自然科學類”、“志愿服務類”等數大類。然而隨著高校受到社會上“功利主義”、“權力本位”等思潮影響,高校中學生社團也出現了一定的“官僚化”、功利性傾向。探索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的主要問題及其改進對策,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與實際需求,使高校學生社團真正回歸到為學生服務的本質。
(一)多數社團依托具體院系發展,活動覆蓋面較窄
目前高校中很多社團,包括校級與院系級社團,多數是依托某一具體院系發展,社團干部和活動參與者幾乎都來自同一學院的情況較為普遍。在很多大學的學生社團中,除了少數校團委、校社團聯合會組織的校級活動能夠在全校范圍內得到學生報名參與外,多數社團的活動僅限于其所依托的學院內部,而在其他學院很少有人參與。不少社團名義上是校級的,但在人員組成上幾乎全部來自同一個院系,裙帶關系較為普遍,社團干部將社團內主要職務視為自己院系的“自留地”,僅招入寥寥數個其他學院學生作為點綴。當然這種發展模式的便利之處是:由于社團成員幾乎都是同一學院的學生,因此在舉辦活動后“加分”時非常方便,可直接由該學院對參與者進行加分獎勵;而在本學院內部依靠行政力量進行活動動員時亦較方便。校級社團的主要成員被一個院系的學生壟斷,雖然便于將“加分”政策迅速落實到位,卻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社團應有的全校普遍性與參與度。
(二)過于依靠“加分”吸引學生參加
一些高校社團活動逐漸形成一種趨勢,即參與者能夠及時獲取加分的活動,參與的人就多,反之則參與人數較少。一旦加分不夠,或者分配不均,活動的動員工作就較難開展了。然而很多社團組織的活動,并不是參與了就能得到加分,而是只有獲獎者才能得到加分。如一些校級社團組織活動時會有具體獎項設置,一等獎每人2分,二等獎每人1分,三等獎每人0.5分,僅僅參與而沒有獲獎,則不能取得加分。在大一新生剛入校后,這種方式尚能動員學生參與活動。但由于獲獎人數有限,導致多數參與者無法順利取得加分,因此很多社團的活動在大二學生中的參與度明顯低于大一新生,活動組織者的積極性也相應下降了。而對于一些沒有加分設置的活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普遍較低。目前在高校中,除部分“文藝體育類”社團可以憑借興趣愛好吸引學生參加外,不少“社會科學類”、“理論學習類”及志愿者服務類社團較難單純依靠興趣吸引學生參加。
(三)學生會等社團“官僚化”傾向使之與普通學生間存在一定隔閡
在高校社團中,校、院兩級學生會名義上是學生自辦組織,為學生服務,但實際上是具有明顯官辦性質的,其組織內部各級學生干部之間等級森嚴,在學生會內部“權力尋租”現象時常發生。部分學生當上“干部”后自以為“高人一等”,在普通同學面前“威風凜凜”,在利益分配面前則難以以身作則,與普通同學關系緊張。因此其在活動組織、問題處理各方面較難滿足學生需求,難以樹立道德榜樣而成為普通學生認同的社團。相反常陷入“事山會海”,各部門各種檢查、評比輪番上陣,使下級學生干部和普通同學疲于應付、頗有怨言。在平時的活動中,甚至在社團成員的聚餐中,官僚等級差異都體現得較為明顯。在社團的評比、評優中,常常出現哪些成員和社團主要領導的私交較好,哪些成員就可以獲得利益的情況。在實際中,一些學生為了當上學生會干部,向管理老師送禮、向學生會主席送禮的現象亦并不鮮見。而在日常管理中,學生會、自律會動輒以扣除綜合測評分等“威脅”普通學生,而又難以做到一碗水端平和以身作則(如檢查宿舍、上課遲到、早讀、晚自習等時,和學生干部關系好的學生即使違反規定也不會被記錄),以至學生會與普通同學之間存在一定的對立情況,一些學生干部在同學中缺乏威信。
(四)社團活動有效性有待提高
高校中很多社團組織的活動的有效性有待提高。一些院系學生會組織的活動通常事先不經過深入調研與征求普通同學意見,沒有周密的組織安排與有趣的活動內容,而是為了追求“政績”、“好看”,得到管理老師褒獎而舉行,以致于組織的活動實際意義不夠,成為“官樣文章”、“面子工程”。使得很多普通同學不愿參加學生會組織的活動,又怕被扣除綜合測評分、影響其評獎評優而被迫參加。不少學生社團在暑假會組織社會實踐,常常簡單去社團成員父母、親友所在單位進行所謂“走走過場”的活動。一些實踐活動缺乏實際內容和意義,社團社會實踐活動參加者往往滿足于帶上綬帶、掛上橫幅在活動地合影拍照,發新聞、上公眾號,以便于評獎評優,而具體內容則流于形式。有的實踐活動不僅沒有起到應有效果和幫助當地居民的作用,反而給實踐地民眾正常工作、生活帶來一定不便。
(五)社團內部“功利化”氛圍使參與成員之間存在矛盾
大學自然不是完全脫離社會的“象牙塔”,然而目前高校中盛行的“功利主義”和學生對于個人利益的盲目追逐,也使高校不少學生社團處于較為“功利化”的氛圍中,社團成員間人際交往不夠純粹,體現出較強的急功近利心態。尤其是學生會等在學生中有較大影響力和一定利益分配權的學生社團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在利益糾葛的基礎上,一些學生社團常常會出現成員之間“拉幫結派”的現象,將社會上對于“金錢”、“利益”、“權力”的崇拜帶到學生社團中,使參與成員之間常常存在較大矛盾,這也導致了一些學生選擇退出社團,一些社團成員行動利益的庸俗化,一些學生社團中分化為兩派甚至數派,為了利益的分配(如下屆社團主席、理事長、部長等的人選)進行“權力斗爭”,給學生們帶來一些不好的示范作用。
(一)社團組織去“官僚化”
在實踐中,社團組織“官僚化”傾向是嚴重危害社團活動參與度和社團干部公信力的問題。因此,各類學生社團應該在干部選拔中堅持民主原則。如學生會是與學生關系最密切的組織,在日常中深刻影響學生,也與學生切身利益緊密相關。學生干部是為絕大多數學生服務的學生,而并不是真正的“領導干部”,更不比其他學生“高人一等”。在學生會干部選舉過程中應堅持公開、公平競選的原則,使選舉透明化,杜絕輔導員、院系領導指定或上一任學生會領導同鄉情誼等操作,而應選出道德高尚、真正愿為學生服務的人加入學生會。在學生社團運行過程中,團委與學校管理者應將社團干部的個人道德品質放在考察首位,注意甄別學生的入會動機,鼓勵普通學生民主監督,實行定期投票,及時換屆,將投機鉆營、為自己謀私利者清除出學生會組織。學生社團組織應真正表達大學生自身的權利訴求,定期聽取、收集學生意見,與院系和學校及時溝通,真正成為能夠代表學生利益,為學生服務的組織。
(二)明確自身定位,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組織活動
“高校學生社團是由高校學生以共同追求為基礎而建立的學生組織”。[2]因此,高校學生社團明確自身定位,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組織活動極為重要。而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一些學生會組織的活動依靠扣除綜合測評分的方式變相強迫學生參加。而一些讀書社、朗誦社、攝影社等看似與學生會等半官方性質學生社團不一樣的學生組織,在活動開展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很多學生興趣社團常年不組織活動,新生進校交了會費后,常常一年沒有活動參加,待到一年年終,這些社團開始“一窩蜂”的組織一些臨時拼湊的活動以應付檢查、證明其存在價值。不少教師常常“受邀”參加這種學生興趣社團的年終“突擊”活動,如舉行講座等。而這種年終活動多數沒有經過縝密策劃,顯得忙亂、粗糙,普通同學參與度不高,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解決學生心理空虛上的作用有限。高校的任何活動都應努力做到“以人為本”。[3]各類興趣社團首先應明確自身定位,清晰理解社團服務的群體對象及這一群體的相應特點,真正從社團自身創建時的本意與特色出發,從參與會員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活動內容和形式,以使學生愿意參加。社團在開學之初即應集思廣益,制定出本學期的社團活動基本計劃,認真執行,并在實踐中有所增益,以避免活動流于形式,堅決杜絕在年底前“扎堆”組織活動、“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對常年不組織活動的一些“僵尸社團”,學校主管機構應要求其限期整改。
(三)建立規范有效的學生社團管理、指導機制
目前在學校層面主管學生社團工作的主要機構——校團委(校社團聯合會)對多數社團尚未能實現有效監管。原則上,校級社團在組織活動前需要向校社團聯合會報批,但實際中多數校級社團由于掛靠在某一具體院系,僅需要通過本院系的分團委審批即可。至于眾多的院系級社團則更是很少與學校層面有直接關聯。因此,社團活動的組織、動員及其評價均缺少有效監管機制。許多社團內部規章制度形同虛設,社團負責人“一言堂”情況較為普遍。我們一方面應尊重學生在社團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也不應忽視對社團的有效管理與指導。首先,學校和學院層面應對社團活動的設計組織提出有效建議,鼓勵社團組織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減少一些“為活動而活動”、純粹“為加分而組織”的社團活動。“加分”當然可作為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激勵舉措,卻不應異化為學生社團組織活動的主要目的。其次,通過指派在專業領域和一些興趣領域有專長的教師配合學生興趣社團活動,對其活動給予幫助與指導(如熱愛攝影的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攝影社團的工作),并注意培養其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其創新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糾正社團活動官僚化傾向,使活動更貼近實際,讓學生們真正愿意參加。
(四)樹立良好的社團文化氛圍
學生社團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繁榮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優秀的社團文化可以使社團成員產生集體榮譽感,帶動整個校園文化健康向上發展。社團文化對大學生價值取向有重要指導和影響。[4]對于社團文化而言,它必須為所有成員所認同,并能潛移默化地貫徹在整個社團活動過程中。因此,要形成良好而有吸引力的社團文化,首先在社團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上應當符合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其次,在社團組織及社團成員之間應形成相互合作與良性競爭的氛圍,將平等對待每一位參與者、尊重每個人的價值作為社團的基本原則。第三,必須制定并形成一系列能夠在實踐中得以貫徹執行的制度和規范,用以引導社團成員的行為,形成合力。總之,學生社團及其活動應真正能使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精神的慰藉和集體的溫暖,使之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念,才能使優秀的社團文化在社團活動中得以彰顯。最終,讓學生社團真正回歸到為學生服務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