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龍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文法系,河北 廊坊 065000)
Topic:Study on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nursing modes of Guangya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Abstract:Community pens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explored by academics and local governments after entering the society of old age.The article takes the Jinxingdao Community Retirement Service Center in Guangyang District of Langfa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main practices,main experie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community pension.
Key words:Community governance;Community pension;Community service
隨著老年社會的到來,城市社區空巢化、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社區當中高齡失能獨居類型老人越來越多,養老日益衍變成為家庭和社會的一大難題和負擔??墒怯捎谏鐓^養老服務業的前期資金投入大,利潤微薄,回報周期長,再加上選址難,因此面對旺盛的養老服務需求,單純依靠政府力量難以徹底解決。近年來,廊坊市廣陽區委區政府從多元參與、共建共享原則出發,著手構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投入和運行機制,不斷拓展養老服務供給渠道,探索出來一條依托駐區單位、社區部門和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的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并得以在全省推廣。下面僅以S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例加以分析:
S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社區位于廊坊市區東南部,轄管道局七區、金碧倫、光明東里、新明里、平旺里等居民小區。該社區毗鄰管道六區、管道運通家園等管道局職工集中居住多個小區。社區居民現有2571戶,8227人,轄區60歲以上居民1522人,占居民總數的18.5%。從當時實際情況看,養老服務設施有限,養老床位數量幾近于零,距離社區養老需求存在著較大差距。正是基于社區居民的強烈需求,在區有關部門協調下,S養老康護中心僅用7個月就建成運營,項目總面積達1800平米。一層為生活區,設有42張床位,二層為治療康復區,設有6張觀察床位,康復室、理療室及家庭醫生云平臺中心,三層為文體活動區,有社區共用娛樂室、圖書閱覽室、健康教育室、活動室等多個功能室,有效滿足了社區老年人急需的生活照料、膳食配送、文體娛樂、康復訓練、健康指導、家庭醫生等多項貼心服務。由于康護中心收費合理,服務周到,這一民心工程受到社區老年人的交口稱贊。
(一)了解需求,凝聚共識,協調推進社區養老項目
作為一家駐廊坊大型央企單位,石油天然氣管道局總共有15個職工小區分布在康樂、華苑、國際花園等9個社區,居民20000多戶,6萬余人。管道局礦區事業部作為局直屬部門,主要負責生活基地的物業管理、公用事業和離退休管理等項業務,承擔了大量社會職能,但工作瑣碎,人員不足,任務繁重。隨著大型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廣陽區按照“共駐共建、資源共享、創新機制、合作共贏”原則,從制度、機制上探索創新共建舉措,與管道局礦區事業部協作設立高層、中層、基層三級協商共建機構就社區管理與服務展開深入合作。油地雙方依托共建協同機制定期開展協商和溝通,達到整合資源,凝心聚力,高效工作的目的。針對社區居民養老問題,油地雙方先后舉辦10余次會商協調會,反復征詢各方意見,統籌各方實際需求,以期達到合作共贏目標。經過多次協調,各方一致同意,發揮各自優勢,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形式,整合改造管道系統閑置的房屋等硬件資源,引入優質機構,將養老服務的“廣陽模式”與管道局系統在居家養老方面的現實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開展老年配餐、日間照料、醫養融合等服務項目,為居家老人提供一系列規范化、個性化定制服務。
(二)政府主導,優勢互補,扎實推進項目落地生根
在社區養老項目推進過程中,地方政府實際扮演了導演的角色,既要滿足社區居民養老需要,達到執政為民的目的,也要考慮到國企原有社會體制所帶來的壓力困難和社會資本參與社區養老的謀利現實,否則很容易造成“政府一頭熱、居民和社會不買賬”的現象。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在社區治理中各參與主體還未形成互信合作、平等協商的關系前,極易形成這樣的尷尬局面。因而,作為導演者的地方政府根據社區參與主體在資源、人才、政策等方面具備的比較優勢,協同配合,共同制定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就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從社區養老問題來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既是居民、駐區單位的迫切需求、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機遇,也是政府職責所在,更是共建的著力點。因此在項目謀劃、建設、運營等各階段,新開路街道辦事處、管道局動力公司、萬平醫院三方按照“民建公助”方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項目建設中形成合力,共同推進S社區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充分發揮共建單位硬件資源優勢,做好選址用房基礎保障工作。管道局七區社區活動中心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動力公司固定資產,總面積達到3000平方米,其中二、三層為社區服務和活動用房,一層原本設計成社區衛生服務站,考慮到社區周邊已經建成綜合性社區衛生服務站,所以建成后一直閑置沒有正式投入使用。而毗鄰S社區的幾個管道系統社區,由于老年人比較多,養老服務需求強烈,迫切需要建設能提供綜合性養老服務的機構和設施。通過區有關部門協調,在區級共建會上共同議定,將閑置用房移交街道使用和管理,用于S社區辦公及開展公益性服務和文體活動,從而很好地解決了社區養老用房問題。
二是充分發揮專業機構服務優勢,持續為社區老人提供優質服務。據調查,老年人需求排名前五位的依次為:家庭就醫、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心理咨詢、健康教育。現實是我國目前醫養護理機構床位遠遠不能滿足退休職工養老需要,而且入駐醫養護理機構的費用也不是一般退休職工能夠承擔的,因此提供就近養老就醫并保證價格適中,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廊坊萬平醫院創辦于2011年,是一家主要針對老年人多發病、常見病提供專業診療的醫保定點民營醫院,其老年康復科為特色科室,而且萬平醫院已經具有運營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成熟經驗,能夠為失能、半失能、慢性病、康復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專業養老就醫方面服務。這樣萬平醫院作為發起人,具體負責中心的日常運營和管理,實現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的無縫對接,同時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通過提供優質服務,輻射周邊,贏得口碑,贏得社區養老市場。
三是充分發揮基層政府的政策優勢,助力專業機構持續健康發展。作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主體,政府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通過建立社區居家養老體系專項資金,制定落實優惠扶持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居家養老服務業。在S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中,廣陽區通過油地共建機制協調解決了養老機構用房問題,并依據國家、省、市、區有關政策,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在運營期間按每張床位每年2000元的標準給予運營補貼。另外協調管道局物業處免收運營期前2年的取暖費,每年僅收取資產占用費,大大減輕了養老服務機構前期投入和經濟負擔。
(三)簽署協議,明確職責,為社區養老項目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為有效推進項目建設并為項目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新開路街道辦事處、管道局動力公司和萬平醫院三方分別簽署協議,首先由管道局動力公司與新開路街道辦事處簽訂《管道局七區社區活動中心使用、管理職能移交協議》,以“共建共享原則”構建社區資源整合機制。其次,由新開路街道辦事處與萬平中醫醫院簽訂《S社區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中心項目合作協議》,按照“民建公助”的運營模式,將議定事項以協議條款形式落實,明確各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確保了各方共建所議定事項的落實。
S社區養老模式集中反映了廊坊市廣陽區的社區養老特色,既有政府主導的權威性,又有社區需求的適應性,還有項目落實的有效性,集中體現了政府政策優勢、駐區單位資源優勢和醫養機構資本技術優勢,為中小城市開展社區養老提供了一個典型范本,具有很大的應用和推廣價值。目前,廣陽養老模式已在河北全省推廣實行。這一模式通過在地方政府、共建單位和養老機構之間建立起一種“合作共贏、服務共享”的伙伴關系,通過整合三方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既打消了養老服務機構的顧慮,減輕了企業負擔,又有效的將社會資本引入公共服務領域,打造出一種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互利共贏的共建模式。按照這一共建模式,廣陽區先后引入萬眾和、萬平、福源、新奧、朝陽等多家社會資本,建成金星道、康樂、華油北堪東、國際花園等7個面積1000平米以上的社區醫養結合型為老服務中心項目,撬動社會資本2600余萬元,新增床位318張,累計提供醫療、護理、托老、康復、健康教育、配送餐等服務3萬余人次。依托原有的提供公益性基本養老服務的區級中心,將7家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與12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70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有效整合,打造“互聯網+”社區養老服務平臺,持續提供有效滿足各層面需求的養老服務特色項目。這一模式成為廊坊市廣陽區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惠民工程,為進一步剝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有效整合利用社區共建單位資源,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的新型社區治理和服務方式進行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