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英
(中共聊城市委黨校,山東 聊城 252000)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新時代新思想的鮮明品格特質,以通過歷史動力思想、目標宗旨觀、人民利益至上觀,深刻凸顯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
(一)維護人民利益是我黨歷來的的經驗啟示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站在人民立場上、為了人民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是其最高追求。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階段,都提出了群眾路線,始終想著群眾的冷暖,依靠群眾的智慧,把分散的群眾意見集中起來,為人民服務做到全心全意,時刻注意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想人民群眾之所想,使黨的各項事業不斷邁向新的征程。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提出并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求,使革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建立新中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提出“三個有利于”,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是非標準,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使中國人民從此富了起來,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世紀之交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工作的價值標準和行動指南,把黨的先進性概括的很全面、很準確;在新的世紀新的階段上胡錦濤同志科學發展觀的創立,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作為核心理念,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為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
(二)堅守人民立場是新時代新思想的使命責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時代征程,我們黨同樣堅守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全體中國人民去謀幸福,為整個中華民族去謀復興。堅守人民立場是新時代新思想的精髓要義,“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作為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基點,發出了“人民之問”,對怎么樣更好滿足人民對于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作出了科學回答,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進一步升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續堅持人民立場,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締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為人民代言、為人民立言,把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增進人民福祉、人民獲得充分自由發展作為努力方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更好使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一)在“變”與“不變”辯證法中把握社會主要矛盾
人民群眾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在經濟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及社會方面等都有所具體體現,但歸結為實質之處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增長的各方面需要,最大限度維護好人民利益,做到改革成果人民共同分享。每個時期人民的需求總是不變,但需求的內容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對建立先進工業國要求同落后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矛盾,轉變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發展需求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求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著力解決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生產力和經濟獲得飛速發展同時,人民對各方面需求在內容及品質上有所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時代征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基于社會中主要矛盾的不斷變化,深刻體現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變”與“不變”的辯證法,在變中有不變,在不變中有變,雖然有局部中的質變,但是不變的仍然是人民的需求。人民的需求發生變化,內涵和層次不斷提升,對“美好生活需要”內容更加廣泛:在我們已經滿足了解決溫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需求”同時,呈現不斷升級態勢,溫飽后產生高水平、高質量的生活追求和軟需求與日俱增,承載的意義更為豐富,全面提高人民參與感、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才能更好地使人民群眾獲得美好生活。
(二)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事業發展的價值旨歸
使命意識決定歷史責任,必須把實現人民的幸福作為我們黨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目標所向,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國夢宏偉藍圖實現的可行路徑。而情況卻不盡如人意,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成為現實,表現為發展在質和量兩方面的不完全,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有所下滑,與金融發展不協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大氣污染、水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現象嚴重;城鄉之間的差距、各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客觀存在,廣大人民在食品安全、醫療服務、優質教育資源、充分就業、養老模式發展、征地拆遷、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諸多民生領域還存在差距和不足,農村貧困人口還未完全消除,脫貧攻堅的目標任重道遠;群體性事件有上升趨勢,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和法律意識有待提升,社會治理方式和水平參差不齊。歷史使命呼喚擔當精神,我們黨定能不負人民重托,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集中抓好三項攻堅戰: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讓人民享有幸福安康的生活,實現價值旨歸。針對于國內群體性事件增多和國外敵對勢力躍躍欲試,守住底線、主動出擊,有效防范化解可能出現的重大系統性風險,不斷提升風險的預防意識,進一步增強風險的掌控能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兜底工程,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精準脫貧攻堅,確保到2020年貧困人口一同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不使一個人掉隊,要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不斷激發出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為農業農村經濟煥發出新的氣象和局面,為實現鄉村振興增加助力,充分體現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科學理念,表現出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十九大報告把美麗中國建設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之一,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從最初的解決溫飽即可到現在對高質量環境的追求,從過去吃飽穿暖到現在要吃出健康、穿得時尚;從先富帶后富到共建共享,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展現出新時代生態建設的具體特征,樹立綠色發展觀,把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生態有機等綠色產業,發展綠色循環經濟,倡導綠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大氣、土壤、水等方面加強治理力度,加強生態修復和保護力度,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使人們真真正正感受到安全和幸福。
(一)抓好執政黨黨風廉政建設
第一,抓教育,構筑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加強共產黨員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教育,轉變服務理念和工作作風,為群眾辦實事好事;加強黨性黨風黨紀教育,通過各種形式使教育入腦入心,積極開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從而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不斷增強干部的學習能力,提升思想覺悟和政治素質,始終保持理論清醒和自覺。第二,抓制度,構筑黨風廉政建設的根本制度。不斷完善公務接待的接待標準和規格,嚴禁用公款相互吃請;建立健全干部在選拔和任用等方面的規章,加大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和輪崗交流力度,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選人制度,有效防范“蘿卜招聘”和“繞道進入”等違規違法現象出現;健全個人在重大事項中要申報的制度,領導干部應如實申報個人婚姻變化、住房、投資和配偶、子女從業等有關事項;建立公開、透明的黨務政務機制,使人民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第三,抓監督,從根源上治理腐敗的頑疾。健全黨內監督形式,創新黨內監督方式,構筑黨內監督與社會監督有機結合的監督體系,共筑“防腐大壩”,更好發揮監督效能和合力;做好職能監督和日常監督相結合,不斷加強組織協調,確保履行主體責任,完善考核標準和褒貶獎懲機制,嚴肅查辦違紀違法案件,使監督執紀問責機制發揮最大效能;加強外部監督,不斷拓展監督渠道和途徑,廣泛接受人大政協、監察機關、審計機關、新聞媒體、民主黨派和群眾的監督。
(二)提升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一字之差,卻體現出我們黨在執政理念上的深刻變化,進入新時代,要開創“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局面,充分發揮政府負責、市場主導和社會協同治理多元格局,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用精細化的水準使社會治理的復合效果充分發揮出來。第一,加強頂層設計。構筑科學嚴密的制度框架,加強政府與社會的跨界聯合治理機制,促進政府數據與社會數據融合,逐步構筑起從橫向到縱向的立體式體系;繼續使政府職能得到轉變,打造服務性政府,將政府職能更多向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務、優化社會治理等方向轉變,使市場的活力和人民的創造力充分涌動,以“放管服”為重點的行政體制改革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全力推進“減證便民”行動,深化簡政放權,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全面提速,把群眾小事看成自己的大事,有效避免“塔西佗陷阱”,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的同時,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溫暖和滿意。
第二,突出基層治理。在社會治理走向精細化的進程中,重點和突破點都在基層,而基層黨建引領弱化、基層政府權責失衡、社會組織發展滯后及基層自治建設不足等問題的存在,加大了基層治理的難度。應將社區及社會組織作為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的重要抓手,進一步健全社區內利用網格進行全方位服務的管理方式,積極運用網格化建設加強基層黨建工作,通過集體學習、黨小組討論、組織生活會等多種形式提升基層黨建水準;規范基層政務平臺建設,構建長效解決社會矛盾糾紛機制,在便民服務、解決民生問題、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取得實效;積極改善基層社會組織的發展環境,引導其參與性、主動性發揮,不斷從政府政策、經費投入、人員培訓等方面給與支持,形成與政府管理良性互動的協同治理格局。
第三,轉變治理方式。從傳統方式向現代模式轉變,實現單向管理向雙向互動轉變,將原來的一方“管”變為多方“治”,實現了線上線下治理有機結合,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從“反應式管理”走向“參與式治理”;轉變粗放式、經驗式的管理思維,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充分考慮各地區和不同社會群體的特點,根據實際采取個性化、精細化的社會治理措施,增強服務效果,將群眾滿意度作為工作評價標準;以智治為支撐點和突破點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廣泛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以智能化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樹立互聯網思維,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建設,在社區醫療、養老、文化、交通等方面提供精準社會服務,切實提升社區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