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良元 郭 軼
(西安理工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十八大以來,在中央“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反腐高壓態勢下,反腐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告示全黨全國人民:“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這也昭示著,反腐高壓反腐將成為中國政治未來的新常態。而隨著網絡的日趨發達,網絡反腐這種新的反腐形式已經成為了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密切聯系群眾,有效打擊腐敗份子的重要舉措。從早期的“表哥”、“房姐”、雷政富“不雅視頻”,到如今,舉報和揭發的網絡輿情紛紛在網絡亮相。以雷政富案來看,從其不雅視頻流出到免職僅隔了63小時,網絡反腐對于貪官的殺傷力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大。而這股網絡反腐之風也早早就刮進了大學校園中,這幾年來,在網絡反腐中落馬的大學校級領導,因為各種違法違紀行為被網絡檢舉的教授不勝枚舉,網絡反腐輿情已經為學生所熟知。僅2017年至今,“北影學生阿廖沙性侵事件”、“北電侯亮平事件”、“南昌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性侵事件”、“北航教授陳小武性騷擾事件”、“前北大教授沈陽性侵女學生事件”等多起涉及高校領導干部,知名學者教授侵犯女學生和女教師的網絡舉報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輿論風暴。越來越多的公民寄希望于通過網絡舉報,擴大社會影響,尋求輿論支持,以其達到懲治腐敗的目標。而這種網絡反腐的形式,已經越來越影響到當前的在校大學生,在我們對西安某大學學生一份問卷中,79.4%的同學傾向利用網絡來揭露腐敗。
回顧網絡大眾化至今已有十多年時間,特別是手機網絡普及化使得網絡已經成為每個人日常獲取輿情的主要渠道。伴隨著網絡社會從初露端倪到如今不斷成熟,網絡反腐也逐步規范,今天與以往相比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首先,網絡反腐輿情數量逐年增多。特別是權威機構和輿論機構公布、傳布的反腐信息大大增多,自然接受網絡反腐輿情的受眾也呈現水漲船高的態勢;其次,網絡反腐更理性,大規模的泄憤性質網絡群體事件日趨減少;第三,網絡反腐的途徑增多、處理更迅捷。可以說,隨著手機微信、微博等網絡媒介的廣泛應用,網民發布網絡反腐輿情和參與網絡反腐更加主動,網絡反腐日趨深入人心,成為人們實現社會監督的重要手段。
然而,網絡反腐畢竟是新生事物,幾年來,既有廈門大學博士生導師吳春明被女學生舉報誘奸,受到處理的真實案例;也有贛南師范學院畢業女生為報復學校,在網絡上捏造“被老師、學院領導輪奸”造成惡劣影響的不實輿情。而這些輿情在網上傳播,發酵,一旦學校紀檢部門處理不慎,就會造成更大的輿論壓力,給學校的日常工作,大學生廉潔教育效果,甚至是辦學聲譽帶來影響,一步步踏入“塔西佗陷阱”之中。
縱觀近年來高校面對網絡反腐輿情的處理結果,多數處理結果網民并不買賬,認為存在“反應遲緩”、“捂蓋子”、“處理結果量刑過輕”等一些問題。分析網民不買賬的原因,除了網絡輿情自身的特點外,筆者認為高校在應對網絡反腐輿情時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影響到網民對于高校處理網絡反腐的態度。
(一)對待網絡反腐輿情的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網絡反腐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型的反腐敗手段,特別是高校的學生群體,他們在缺乏相應法律知識和社會經驗的情況,面對一些看到的或者認為的腐敗現象,更愿意直接通過網絡來進行曝光。但很多時候,高校領導和紀檢工作干部對于網絡反腐這種新型的反腐形式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尤其是網絡反腐輿情真假難辨,不少檢舉人由于各種原因不愿意實名舉報,更是大大增加了紀檢干部的工作難度。因此,在很多網絡反腐輿情在互聯網上剛剛出現,還沒有演變成較大的輿情事件時,高校相關部門往往對于這樣的輿情信息缺乏重點關注,甚至漠視這樣的網絡輿情,懷有僥幸心理,采取消極觀望的態度。當輿情逐漸擴散后,由于之前的漠然和不作為,必然增加了學生對于校方的不信任,從而也增加了校方應對此類網絡反腐輿情的難度。
(二)應對網絡反腐輿情的方式還有待改善
從應對此類反腐輿情的方式來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為了保護學校辦學聲譽,減小社會影響,采取一些不成熟的應對方式,比如常見的采取強硬態度對待網絡上的各種聲音,通過刪帖,關閉評論區間等方式試圖從而控制輿情走向;又或是在面對網絡輿情信息時緘口不言,采取拖延的辦法,試圖將輿情熱點逐步淡化。這些應對方式雖然說符合目前輿情快節奏、快速消費的特點,通過這些方式能夠延緩網絡輿情發展的速度,分散和淡化網民的注意力。但同時,這些方式也切斷了網民了解輿情真想,表達民意的渠道,引起網民更多的不滿和猜忌,從而進一步造成更大的輿情風暴,繼而引起對于高校領導層的信任危機,直接影響到高校網絡反腐輿情的處理。
(三)缺乏網絡反腐輿情的有效機制
網絡反腐輿情內容繁多、突發性強、變化也很迅速,在出現網絡反腐輿情時如何應對輿情反映的腐敗信息,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對輿情加以引導,對于高校的相關部門可以說一個非常大的考驗。然后,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還缺乏應對網絡反腐輿情的有效機制。出現網絡反腐輿情后,由于沒有明確的應對程序,往往還是采取應對傳統檢舉方式來處理此類事件。而一旦輿情在網絡上大規模發酵后,則已經貽誤戰機,只能被動的疲于應付,也是導致高校在處理網絡反腐輿情時過于被動,難度較大的主要原因。
(四)在處理網絡反腐輿情問題時不夠透明
很多高校在處理此類由網絡反腐輿情而引起的腐敗案件時,出于種種考慮,往往對于腐敗案件的具體細節和處理結果不愿公開,多是采取一些機械性,格式化的結論向社會,學校師生進行回應。然而由于網絡反腐輿情本身具有的公開化、透明化的特點,使得網民從網絡所獲取輿情信息和學校的回應不能夠對等,使得高校網絡反腐輿情回應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也使公眾對于學校在處理腐敗問題時公平公正產生了更大的質疑。
(一)高度重視網絡輿情反腐
網絡反腐中每一個案件從檢舉、立案、偵察到結案和審判都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但恰恰因為這個漫長的調查周期,一旦處理不慎,就會引起更大的質疑。因此面對網絡反腐輿情,只有采取一種積極的,態度鮮明,合理有效的應對方式,才能能夠有效快速的解決網絡反腐輿情危機,消除腐敗輿情信息對于校方的不良影響,懲治高校腐敗問題,促進校園安全穩定。
(二)引導高校師生有序參與網絡反腐
教育的目的在于傳遞經驗指導實踐。為達到這樣的目的,高校紀檢檢查部門在向校內師生進行網絡反腐教育引導時,應充分利用網絡反腐的經典案例進行說理。通過樹立網絡反腐的正面例子,具體展示網民利用哪些合法、合理的手段可為紀檢辦案提供線索,哪些行為是網民可為的、有價值的,哪些是有紀律的,哪些是違法的,使廣大師生有章可循,有序參與。要告知師生紀檢部門使如何接受網絡反腐舉報的,是通過怎樣一套具體程序、根據怎樣的標準,才介入案件調查、立案、偵察、處理、使師生知道國家對于網絡反腐的支持態度、決心和保護措施,提振師生網絡反腐的決心,使其做到在網絡中不信謠、不傳謠、不幫倒忙。
(三)開展網絡社會正義感培育
網絡社會正義感屬于網絡倫理的一部分。腐敗犯罪和社會正義水火不容,勢不兩立,打擊腐敗、伸張正義構成人們表達社會正義的原動力。網絡反腐是人們利用網絡表達社會正義感的重要方式和踐行網絡倫理的主要手段。
高校對師生進行網絡正義感教育,要告知師生網絡中網民上傳的反腐輿情有真有假,一定需要小心甄別。對網絡反腐輿情內容非經權威部門發布,學校師生應做到不輕信、不傳播,更不發表抹黑的消極評論;要要求師生時刻謹記在網絡中要理性表達社會正義感。要教育師生在網絡上表達社會正義感,檢舉腐敗信息也是有法可依,有邊界的,過了界的“社會正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義。在網絡反腐中,更不能搞“有罪推定”,應以學校紀檢機關的調查結論為最終結果。因此,網絡反腐要合法,網絡反腐輿情表達更要合理,要旗幟鮮明地反對網絡暴力。
懲治腐敗一方面要從根本上治本,通過在程序上、權力運作層面尋找問題,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牢籠中;同時,在現階段還需要大量的治標工作,遏制腐敗蔓延趨勢,凈化社會風氣。而網絡反腐可以說是現階段懲治腐敗的一項重要方式。對于高校來說,采取漠視,不作為,甚至敵對的態度應對各種網絡反腐輿情顯然不符合社會發展進步的現狀,高校理應加強網絡反腐的理論研究和工作實踐,做好網絡反腐的制度設計,強化網絡反腐輿情的教育引導作用,提高網絡反腐的效能和威懾力,培育大學生牢固樹立廉潔意義,積極支持和引導在大學生步入社會后,與各種腐敗問題堅決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