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偉
(新疆師范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科技創新是當今中國發展的主流和趨勢,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根本推動力。習近平強調:“中國要變得強大、要實現偉大復興的夢想,就要努力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把我國打造成為世界主要的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讓科技創新成為助推國家強大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
(一)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總量排名全球第二,在許多方面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尤其是在重大科技領域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和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的許多新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例如發展的不平衡、不可持續問題日益突出,科技領域涉及面單一,先進的科學技術還被世界上科技發達國家所掌控,核心領域人才流失嚴重,這些問題對我國實施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現在的發展模式,讓科技創新引領動力改革,作為社會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而科技創新與經濟的結合正是經濟新常態的主要表現,表現為速度的轉變、結構不斷優化、轉換新的發展動力三個基本的方面。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離不開科技創新,尤其是在動力轉換上改變了以往由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拉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模式,走上了創新驅動的發展動力模式。它不是對舊的動力的拋棄,是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優化,不斷創新,以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科技創新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重點解決處理好地方、企業和政府的關系。要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居于主導地位,把握市場的變化規律,抓住前沿科技創新的時機,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政府加強科技創新觀念的宣傳和教育,積極引導企業、地方和政府把科技創新觀念與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創新貫徹到各個發展理念中,保障全社會都離不開科技創新;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加強對于新的增長點的創新和培養;要把科學的理論成果不僅提留在紙上,而且要應用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要讓政府制定政策和制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市場創新的要求,努力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創新環境。
(二)完善科技供給的服務體系
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是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要融合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中。中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同樣需要經歷這個階段。把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融合到我國的經濟社會中要完善科技供給的服務體系,要把實驗室里研究的科技成果轉化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科學技術的運用不能僅僅停留在實驗室和現成的真理、經驗上,要更多地運用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服務于社會大眾。科技成果合理轉化要著力解決科技創新運用到實踐中所產生的各種問題,解決好地方和企業、市場和政府在科技供給方面產生的各種問題。當前,政府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的主要作用是宏觀調控以防發生金融危機和金融風險,但間接的導致了企業和地方上對于科技創新的認同大大降低,表現為創新活力不足,生產效益低,產品質量低,阻礙了科技創新的發展,影響科技供給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習近平認為企業和地方的發展,不能一直保持原有的發展模式止步不前,遇到問題和困難要敢于去面對、去解決,打破舊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歸根結底在于創新,科技創新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政府要在這個過程中多與企業和地方建立積極的聯系,加大對于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系統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企業和政府的合作,完善地方人才隊伍培養,為人才隊伍創造更好的科技創新平臺,對實現技術優勢趕超,科技供給服務體系完善打下良好的科技基礎。因此,要努力建設和創新發展科技,突破限制科技創新的發展條件,不斷開發新的科技發展創新點,使人民在享受科技創新帶來的美好生活的同時,更多的體會到科技供給服務體系帶來的便利。
(三)改革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
科技與制度是緊密聯系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完備的體制機制來作為保障。我國的社會發展更需要科技制度化,規范化。使科技創新正確的引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穩步上升。習近平多次強調:“我國的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受到國家體制機制影響,造成了全社會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因此必須要盡快革除這些弊端。如果我們將革除舊體制的弊端比如成接力跑是在恰當不過的了,接力賽跑中,第一棒如果跑到了,下一棒沒有人接,甚至是即使拿到了接力棒不知朝哪個方向跑,都是嚴重的錯誤,要找到科技體制在發展中存在的弊端和問題,只有了解到問題出現在哪里,我們才知道如何學會對癥下藥,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①始終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為常態化,以市場需求作為方向,把提高科技創新基礎、改善科技創新環境和改革體制機制作為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在制定政策時要兼顧到科技創新的主體、資源和環境,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科技體制的改革不僅要全面,而且要深化到任何存在弊端和問題的地方,特別是在科研平臺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優化科技政策,激發科研人員和科研隊伍工作的積極性、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方面下功夫。讓科技領域的改革不停息、不間斷,始終堅持科技體制的改革要圍繞如何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出發點,讓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在科技創新上展現不同的功能,從而為人們提供完備科技創新環境。
(四)打造科技創新的人才隊伍
人才的創新是科技創新的根本,當今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創新成果都離不開人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世上一切事物發展中起決定性因素的主體。習近平多次指出:“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②世界發展到今天已經證明,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高水準的創新型人才,它是科技創新中最大的優勢。由于我國現階段嚴重缺少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沒有建立完善的人才評價制度,加之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長期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導致人才管理制度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道障礙。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是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核心內容。包括建設一流的科技人才創新隊伍,加強科技創新隊伍的管理,完善科技創新隊伍的培養機制等方面。人才隊伍的建立要堅持從高校選撥優秀的人才來充實我國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高校是我國在科技領域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習近平多次強調教育方向要對準社會經濟發展和促進人民生活水平上,讓教育符合市場發展的需要,符合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不斷加強高校的科研工作建設,對于在科技領域有重大貢獻的科技人才要提高資助待遇并提供便利的條件。另一方面,充分吸收國外優秀人才對于提升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習近平說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非常重視人才的民族,對人才的重視始終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現如今中國的發展更加需要優秀的人才,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更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在加大國外人才引進的同時,要注重國內優秀人才的選撥和培養,他們最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型人才。
(一)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科技創新帶來的變化是綜合國力的體現。綜觀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發展史都證明了,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都來自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科技創新的運用和發展。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國家之間國際競爭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我國帶來許多新的發展機會,整合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充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讓科學技術運用到我國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加強科技創新在經濟、軍事和國家戰略等方面的運用,提升全社會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而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經濟的發展要以科技創新為發展的根本動力;軍事實力的提高要掌握核心技術,運用掌握的核心技術保護國家的根本利益;國家戰略要把握世代發展的變化和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運用科技創新來實現國家強大,民族復興,人民幸福。
(二)有利于實現新時代偉大夢想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只有科技創新才能進步,只有科技創新才能強大。我國的科技發展由于長期處于落后的局面,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形成為實現強國夢提供了戰略支撐,并逐漸形成了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發展模式,讓科技創新成為我國發展的主要動力。科技的蓬勃發展讓擁有5000年文明的中國,感受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所帶來的根本變化,時刻提醒著我們唯有科技創新才能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因此,中國要把握即將到來的革命浪潮,要不斷增強人們的科技創新能力,為科技工作者創造更加有利于工作的環境,全面革除舊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實現偉大夢想提供更加有利的科技創新條件。
(三)有利于更好的服務各國人民
科技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科技創新的追求是世界各國人民奮斗一生的追求。科技創新給人們帶來豐富物質的同時,也帶來了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們更多地轉變到對生活的幸福和社會的認同上。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要通過科技創新,發揮人們的科技創造力,使科技的發展涉及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科技創新對自然保護的作用。習近平多次強調“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運用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科技創新手段解決當前面臨的環境問題,保護我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園。因此,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離不開科技創新,全世界的人們都應該合理利用科技,讓科技創新造福于人類。讓人們在享有科技創新成果帶給我們幸福的同時,要更多的承擔起為全世界人民的幸福做出貢獻,這是全世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是在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實踐證明了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新的科技思想理念,是指導我國科技事業邁向新臺階的理論基礎。深刻把握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對于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思想的引領作用,是未來我國長期發展始終堅持不變的重要指導思想。
注 釋:
①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學院第十二次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6-10.
②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