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琴
(淮安中學,江蘇 淮安 223200)
李惠軍說過:好的歷史課要有靈魂,靈魂是歷史課堂智慧的精髓,只有在這個靈魂的驅使下,歷史才有深度力量,才有神韻風采[1]。歷史課的靈魂就是課堂教學的“立意”。李老師所談的歷史課的靈魂就是我們所說的歷史課的教學立意。歷史二輪復習課需要教學立意嗎?要的。要想把歷史課上的更精彩,提高學生興趣進而提升課堂實效,讓課堂充滿“歷史味”,在教學理念上,立意要高,理念要新。只有如此,方能為精彩歷史課提供境界支撐。
歷史學科是與故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可以說,歷史學科的基本特色就是講故事。當然,是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要功能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節好的歷史課一定是由生動形象的故事或細節串聯起來的。為何民眾喜歡看《百家講壇》,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主講人善于講故事。歷史課堂上的故事,要真實和生動形象,要緊扣教學內容的需要,尤其要緊扣“重點”“難點”與“疑點”。教師在講歷史故事的時候,不一定要講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故事片段或者是某個細節。如在二輪復習人教版《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專題時,針對學生不能正確區分百家爭鳴時期,各個流派思想,我在教學中引進了《盲人黑夜打燈籠》的小故事——有一盲人打著燈籠在夜間走路。有人問:你一個瞎子打燈籠有何用處?答:怕他人看不清路,這是____(儒)家;答:怕別人撞到我,這是____(墨)家;答:黑夜出門就得打燈籠,這是____(法)家;答:想打就打何必問,這是____(道)道家;答:你沒看出來我這是裝瞎嗎?這是政治!同時讓學生在橫線處填上答案,并說明理由。這樣本來很晦澀難懂的各派思想,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很清晰的分辨各派思想,展現了二輪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陶行知認為我們教育的真諦就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確如此,歷史的本質在于求真、求實。中學歷史教師的環境及長期的任務,使之對歷史學科認識或者把握出現偏差,不容否認,高中歷史二輪復習課堂仍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教師無思想、師生無情感、課堂無思維、學習無主題”等問題。這樣的歷史課堂會使“人”價值和尊嚴得不到體現,思想和個性得不到張揚,學生的歷史素養得不到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迎來停滯,歷史學科的教育價值走向式微。同時,每年的高考試題都會引入新材料新學術觀點,為此,我們歷史教師在歷史二輪復習教學中應將“學術性”引入課堂,構建高中歷史“學術型”課堂。
在二輪復習《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一課時,為了使本課在原有“憂患與生機”這一立意基礎上來升華本課,我進行了這一的設計——1918年,正當新文化運動激烈進行之時,梁濟(北大哲學教授梁漱溟之父)帶著“這個世界會好嗎”的疑問、憂慮和希望離開了人世。從今天來看:這個世界已經很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主要是我們歷史上有林則徐、魏源、張之洞、康有為、孫中山、陳獨秀、毛澤東等這些民族的脊梁,他們憂國憂民,不斷探索,終于使得我們的國家贏得了獨立、走向了富強、民主的社會。所以說憂患中蘊含著生機、希望。從而呼應了本課的立意。
教育家納集安律說:“一位干練的教師就應當是一位藝術家。教育學生就如同琴師操琴一樣,觸動著人類靈魂的心弦,刺激之,興奮之,鼓勵之,安慰之。”歷史教學也如琴師操琴,按樂章撥動琴弦一樣,通過語言藝術,觸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既有知識的增益,又有思想的熏陶和藝術的感染,使之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從而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歷史教學中加強歷史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有利于將“死”的歷史講活,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2014年高三二輪復習講《中日關系》熱點時,在導入部分,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詞:
今年是2014年,按照中國傳統的紀年方法,今年是農歷的甲午年。120年前,日本悍然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導致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日本在東方崛起。120年后的今天,又是一個甲午年,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爭端等問題,大有戰爭一觸即發的態勢。那中日兩國會爆發戰爭嗎?中日關系應何去何從呢?
通過這樣的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烘托了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期待中開始了一堂課的學習。
要讓一節二輪歷史復習課展現出歷史學科的歷史味,必須使我們的歷史課要“活起來”,要有“課魂”,既要從以上的多途徑去增加“歷史味”,又要求我們的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懷著對歷史課的敬畏,去備課、磨課、上課、悟課,爭取每一節二輪歷史復習課都能上出具有歷史學科特點、充滿“歷史味”的歷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