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媛媛
(黃山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黃山 245000)
音樂以人類及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的聲音為素材。人類出生以前,在母親體內便聽到胎內的聲音,出生之后直至死亡都在聆聽聲音。人類可以說是在聲音中生存。我們學習以我們的基本感知——聽覺所延展出的人類文化——音樂,實際上是在了解我們自身,在了解對于我們而言不可或缺的事物。
音樂可以通過聲音提高人類意識。可以說,音樂是由聲音構成的一個小宇宙。給所有人帶來新鮮的戲劇性的體驗。音樂追求的是瞬間的美妙,幼兒時期同樣也是短暫的,音樂可以說是最適合這一時期的事物。兒童開創未來的力量,也會通過音樂得到無限強大。
音樂對于教育來說之所以必要,簡單來說,就是因為音樂是一種神奇的力量。人類在接觸這種神奇力量的時候,一定會告知別人這種神奇。這并非是人類主動要去這么做,而是因為這種神奇是你不得不去分享。這種力量中充滿著一種傳播的潛能,帶有一種教育意志。
小學,中學,高中,是我們身心成長最顯著的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中,會習得在未來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知識和涵養,并且形成自身人格,完善自我認知。特別是在小學和中學義務教育階段,我們會學習到最基礎最本質的教育內容。承擔如此重任的教育機構,應該如何定位音樂教育呢?兒童有無限的可能性和隱藏的不可計量的潛能。在這一時期所學習到的東西將會左右他的一生。我們必須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同樣是音樂教育,但也應該與職場上的娛樂音樂,文化中心的音樂相區分開。對兒童來說,音樂游戲只具有娛樂價值,而對教師來說,音樂游戲應該具有學習的意義。所以,激發兒童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就成為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
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全面健康發展的人。音樂教育作為實施德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它是要求在掌握技巧、培養樂感、確立觀念、增強美感的同時,藝術性地接受知識來完成或達到塑造美好的人格品德和高尚的思想精神。使學生在音樂教育的天地中,真正感受到對人生理想和希望的渴求。從而堅定信心,樹立目標,提高素質,完善自己。
如果像這樣去思考學校音樂教育存在的理由和目的,音樂教育的內容應該如何呈現也變得不言而喻了。也就是說,在教育中音樂,應該是和用對于我們人來來說有著最本質關聯的“聲音”為素材展開的一種文化教育。音樂擁有著提高人性的特質,學校的音樂教育,應該是最大限度的發揮這種特質,將兒童引入音樂的世界,讓他們了解到音樂所具有的力量和神秘。這樣,教育便扎根于音樂的本質,而音樂自身,也就成了一種教育。那么,什么是扎根于音樂本質的教育呢。答案很簡單,也就是長期和聲音做關聯。看似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在實際音樂教學中,很多情況下并非如此。教師經常會讓兒童去記憶一些音符的名稱,作曲家的名字,生卒年月。這樣,就和音樂本質完全脫離了。和聲音關聯的教育,必須是在音樂課中著實的開展。通過音樂感知世界,通過音樂學會成長。這樣的教育活動,通過人類聽覺,培養對聲音的感知能力,培育人類自身的感性認知。所以,可以說音樂教育是對于通過耳朵所聽都得聲音本身的感性教育。這樣的教育通過音樂體驗自身豐富其教育內容。兒童雖然擁有著成人所不具備的優秀感知能力,但對音樂本身的體驗卻很少。優秀的感知能力,只有通過和音樂體驗相結合才能得到充分挖掘。如果不是這樣,再優秀的感知,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日漸退化。所以,學校的音樂教育,應該是以讓學生不斷的接觸音樂,以此為衷心展開。
課堂,是達成教育目的的實踐場所,是形成學校教育過程的重要時間。所有的教學過程都是通過課堂實現,在各種課堂中,學生和自己競爭,不斷成長。那么,音樂課堂,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首先,課堂應該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與音樂邂逅的場所,是一個擴大自己音樂世界的場所。當下,很多學生對音樂的捕捉是非常消極被動的。在音樂課堂上,應該盡可能多地讓兒童接觸到多種多樣的音樂,通過音樂體驗,豐富自己的音樂世界。通過這種形式,讓兒童自身去積極主動地接觸音樂,培養自己的音樂情感。
其次,課堂應該是去認知音樂,通過音樂提高自身的場所。每節課都應該有所創新,讓兒童在課上有所發現。只有這樣,才能讓兒童體會到什么是音樂,音樂是一種多么神奇的力量。因此,培養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愛好,通過音樂讓他們萌發美感,通過具體的音樂活動使她們的認知、情感、智力、技能得到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課堂應該是提高學生音樂技能的場所。迄今為止,對于音樂教育的認知,都認為一般的音樂技能訓練與普通教育不吻合,會助長學生逃避音樂課的心理。但是,無論在音樂教育的何種階段,都不可能避開技術不談。接觸音樂也就是接觸音樂表現手法和技能。而且,通過學習新的技能,個人的音樂世界會進一步擴大。教師不應該單方面的強迫學生去學習音樂技能,必須將音樂教育課程定位為讓學生自己去追求音樂的課堂,親身去提高音樂技能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