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堅安
(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發展時期,面臨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新經濟體制、提升經濟結構、替換支柱產業等關鍵問題。本文嘗試解讀職業教育改革對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意義,結合職業教育近年來所暴露出的一些重點問題,就如何實現經濟新常態下職業教育的科學改革與合理發展,進行一些探索與思考。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體系不全,辦學封閉、行政推動為主、學校發展同質化、未能完全適合國家經濟轉型發展需求等一系列問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促進經濟轉型方面的巨大作用,關乎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大局,關乎國家的前途與民族的未來,實屬當務之急。
(一)是我國基本國情的需要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一半。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堅持人才強國的發展之路。目前全國城鎮每年所需勞動力約為2500萬,一方面我國有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出來,另一方面我國僅有約30%的農民工接受過正規的職業技能訓練。
(二)是調整教育結構的需要
改革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我國調整教育結構的關鍵組成部分。縱觀當今世界,凡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與發達經濟的國家,都會有與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并擁有一個發達而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且其職業教育占據整個中等、高等以及研究生教育的比重達到70%左右。因此,創新教育制度、完善教育體系,建設一個發達的現代職業教育,對于服務現階段的國家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以及服務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都有著重要意義。
(三)是解決就業總量矛盾和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需要
按照我國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預計在未來的20年內,勞動力的人口規模將維持在八億以上。此外,隨著全球經濟的融合大發展、我國產業結構的變革以及經濟產業的轉變與調整,這些年形成的招工難與就業難,這種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調整我國教育結構比例,改革職業教育弊端,有效、廣泛地開展滿足新時代需求的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是解決目前就業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的迫在眉睫的需要。
(一)現行職業教育所現存的問題
1.職業教育地位低下,生源質量不高
在中國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是作為一個本科以下教育層次而進行設計、發展與建設的。在中考和高考中,分數排在末位的那一批學生才進入職業學校,職業教育已被視為低分考生收容所。
2.教育體系欠完善
在我國,職業教育和學術教育被劃分為不同的兩種教育類型,兩類教育不等值,并行發展而缺乏互通機制,或機制不成熟。中國高等教育雖已擴招多年,但中國教育體系依然保持學歷教育體系的鮮明特點。
3.互動不足,辦學封閉
過去幾年中,各職業學校雖然在政府引導與推動下,不同程度地邁出了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步伐,但并未在實質上改變職業教育與社會互動不足的問題,表現在:校企合作不夠深入、與行業企業聯系不足、封閉辦學等。
(二)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幾點思路
1.構建雙軌互通的職業教育體系
一是擴延職業教育層次。國家將職業教育的最高層次定位為兩、三年的專科層次,已不能適應正處于轉型升級、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社會的需求。積極探索與發展本科層次與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針對性與系統性地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改革職業教育舊體系的重要舉措;二是我國應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更加靈活開放的教育制度和互通機制,早日打破學校類型與教育類型單一對應的關系,以“立交橋”的立體教育方式來實現不同層次與不同類型的職業教育之間的橫縱銜接與互通,逐漸建立起與中國經濟結構相匹配的、開放式的職業教育體系。
2.探索新的校企、產學合作模式
積極摸索新形勢下的產學研合作與校企合作方式的本質,是建立一種全新的教育機制,在確保企業參與度與積極性雙重高效的前提下,把知識、技能與企業文化融入到新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去。比如,職業院校在堅持面向產業需求的教育理念的同時,以育人與技術研發的雙贏局面來吸引企業,并在教師進修、人才培養、職工培訓、技術開發、資源共享等方面與企業全面合作。
加快我國新時代形勢下職業教育的創新改革,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一項長期而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的規劃、投入、指導和促進,涉及到政策制定、宏觀管理、統籌規劃、資源配置、財力投入、條件保障、分類指導和整體推進等諸多環節。我們要緊緊圍繞“適應生產方式的變革、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針對性地培養數以億計的高技能專業人才這一重點做好整體設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政府的服務功能,減少國家對學校的行政干預,統籌發展各型各類職業教育,提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國家、社會、有關部門、學校、企業、民間團體組織和每位公民齊心協力,定能推動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共同進步,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創造多樣化的高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