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娟娟
(慶陽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語文課程注重實用性
相比起普通高校的語文教育,高職院校由于瞄準的對象就是“職業傾向類”學生,因此在語文課程的設置上也會更為注重實用性。多數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設置會和就業結合起來,講一些和就業相關的內容。關注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和個人語言表達能力。此時,高職院校通過語文課程去培養學生們的情操,增強其人文素質的培養方面做的就相對薄弱許多,成為實用性之外難以兼顧的語文教育問題。這種偏頗的教育思想,體現在語文學科上,就是借口專業課任務重、要求高、學制短,過分縮減大學語文的課時量,甚至有些專業不開大學語文。大學語文被擠到了名存實亡的境地。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語文基礎薄弱
高職院校的招生范圍較廣,語文的基礎水平也相對普通高校學生更為薄弱。很多普通高校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經開始培養自己文學的綜合能力,形成獨特的人文素養和文學觀念。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高中階段還疲于應付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對于自己人文素養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往往不足。這就導致了高職院校在語文課程設置中甚至還需要幫助學生們去溫故和補習過往的知識,造成了一定的課程設置困難,阻礙了高職院校語文課程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三)師資力量薄弱,師資建設亟待提高
大學語文作為基礎課程,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還有古漢語知識、文藝理論、哲學、藝術以至宗教等,這就要求大學語文教師“百科通”,不斷擴充知識領域,業務上要廣而博,語言、文學、宗教、哲學、歷史、文化、寫作等相關知識都要有所了解。同時,在觀念上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教法上要突顯人文性,遵循“以學生為本,能力為中心,以實踐為重點”的原則,著眼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尤其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熏陶和培養。
人文素養強調的并不是客觀的能力狀態,而是一種以精神為主體的表現。人文素養的核心內容在于對人類生存意義的探究和對人類價值感的追求,是“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擁有人文素養的主體,往往有著良好的為人處世的德行品質,有自己獨特和完整的哲學觀、價值觀。人文素養能夠促進主體人去追求更為美好的境界,實現生活的豐富化和多樣化。讓人處于世界的心靈更為飽滿,是人的價值觀得到尊重和體現,是人的理念逐漸形成的素質綜合。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是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常規方式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授方式本身是以課程教育為主的。語文課程中可以設置關于人文素養引導和培養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在課堂上、課后思考中逐漸的形成自己對于文學和人性思維的理解。每個階段的學生都可以從不同的課堂中得到不同啟示,這對于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和人文綜合能力的形成密切相關。高職院校大學生也必須依賴這種傳統且有效的方法去增強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興趣,實現文學素養培養目標。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從課程中汲取人文素質的營養
高職院校大學生不一定需要被動的知識灌輸,有時候也會有積極主動的進行人文營養汲取。而這種營養的汲取,在社團中、在學校生活中固然得以完成,但是更為常規的方式就是從課程中去汲取。學生們可以和教師們展開討論和交流,促進課程設置更為完善化、更為符合學生的需求。同時,大學生在課程中還可以自己去思考,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質,想想自己對于不同語文教學素材的理解。而這些理解是否具有人文探究性等,學生們都會在日常的課程中得以知識的汲取,幫助人文素養的形成。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語文課程獨特設置成就人文素質養成
高職院校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固然要考慮實用性,考慮未來學生在職業發展過程中語文能力的體現。但是,語文課程中也需要一些文化的涵養,這對于學生的氣質形成和價值觀完善有很強的引導作用。這種引導作用更為長遠化,能夠貫穿影響人的一生。當然,課程設置總是和課堂綁定在一起,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和涵養,能夠讓自己的人文素養更上一個臺階,才能在教育中去感染每個學生。當然,高職院校要辦的有特色,尤其突出對人文素質的培養,讓大學生們形成獨特的人文素質,是一個高職院校教學能力的體現,也是高校語文課程重要性的體現。
人文素養的培養僅僅依賴大學課程的設置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課后的自律學習,高校人文氣息的渲染等方面共同著手。讓更多的高職院校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文素質觀念,幫助他們更好的就業和價值觀形成,是我們教育同仁們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