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賢
(新疆法制報社漢文編輯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作為平面媒體,報紙或雜志等傳統媒體只以單一的視覺傳達信息,相對于新媒體通過聽覺、視覺等多維度的方式,顯然不能滿足受眾越來越成熟、挑剔的閱讀習慣。目前,以紙張為載體發布新聞或者資訊的平面媒體,面臨著越來越強大的挑戰。
與人們面對新媒體高唱贊歌不同的是,平面媒體的生存和發展雖然面臨著種種問題,但是,從信息生產者和接受者兩方面依然有一批堅守平面媒體的人。于是,關于平面媒體前景的討論此起彼伏。
不可否認,平面媒體有新媒體所不具備的傳播優勢和陣地,比如,它的傳播方式單一單向、速度較慢、受眾面狹等,但它也有著新媒體所不能兼顧的優勢,比如,它以原創為主的信息內容的獨特性、以深度解析為追求的思想性、以相對固定的受眾群為主的專業性。
那么,平面媒體如何從新的傳播格局中走出一條自己的生存之路,筆者以為,平面媒體當加強三方面的“自我修養”,即平面媒體從業者的自我再教育、組織身份“生產”及創新利用新媒體。
面對日益發達的網絡沖擊,平面媒體惟一的出路就是自我改變。而平面媒體從業者的自我改變是組織機構改變的根本與保證,只有奔波在一線的記者、編輯的思想、理念應時而變,才會帶來主動而積極的行動力,也才可以牽動報紙的整體改變。但是,依舊龐大的采編隊伍不可能進行集體的組織教育,只能是采編人員自覺自主的個體自我再教育。
首先要學習網絡新思維。網絡媒體最典型的一個思維特征就是非直線的、多方向的、極富變化的思維方式,由點及面,使一個信息形成立體化的、無邊緣的網狀結構,這種思維方式打破了不同感覺之間的界線,實現了各種感覺的藝術結合。將這種方式運用到平面媒體日常采編工作中,有助于思想性的提升與深化。還有網絡媒體將抽象化為現實的虛擬手段、人與機器展開“對話”的互動性等,這些都有助于是拓展采編工作的思維空間。
其次,應完善職業道德修養。這種修養是多方面的,它的基礎應該與傳媒生態和實際需要相適應的德性修養,這就要求從業者在積累中國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同時,還要努力掌握新技術帶來的新變化新要求。在這個基礎上,自覺地建立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統一的權利義務觀,在享有了既定的從業道德體系所給予個體的地位或者說權益后,盡到行為主體在新聞職業道德上應盡的責任和使命。
另外,要主動建立和培養大眾文化道德。現在的我們面對的是更加多元的文化意識形態,在大眾文化、主流文化、草根文化、精神文化等共存的龐大文化體系中,平面媒體作為重要的大眾文化傳媒,應承擔起引導大眾審美情趣和價值追求的責任,從業者應從修養大眾文化道德為出發點,把握好傳播規律和內生產品。
河北日報報業集團《雜文報》自2015年1月1日起停刊、陜西《榆林日報·都市生活版》2月15日休刊、國內著名新聞雜志《壹讀》2月宣布停刊、云南《生活新報》7月1日停刊、《上海商報》自10月1日起休刊……
新疆的平面媒體也未能幸免,2018年6月30日,《新疆都市報》發布停刊致讀者信,宣布從7月1日起停刊。
不斷“倒下”的平面媒體讓還在掙扎著的同行們愈發感到前路難行,會不自覺地發出“我們是誰?”、“我們該怎么做?”的自問。
“身份是一種關于行為者自身的思考模式。”只有在回答了“我們是誰?”這個身份生產問題,才有可能通過價值觀世界觀的確立打造出有能動力的價值存在,也就是說,只有平面媒體組織清楚地認知了自己具有什么樣的條件或具有什么特點,才可以因地制宜重塑自我。
首先,平面媒體組織要牢牢把握在新聞報道活動中體現出的自主意識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是創造力的根本屬性。網絡媒體缺乏詳實的信息源,導致公信力不高、垃圾信息泛濫是不爭的事實,這從反面給平面媒體的自我身份認定提供了依據——我們沒有先進的傳播手段,但我們有在新聞傳播中最寶貴的傳統理念,那就是永遠為讀者提供真實而深度的原創產品!——傳統的新聞理念、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嚴謹的原創新聞作品,是平面媒體有別與新媒體的優勢,這種能動的創造性活動建構起的“平面世界”是充滿魅力與力量的。
其次,平面媒體要體現并堅持“自律性”屬性。在復雜的文化生態體系中,平面媒體不是獨立存在的,但是它的能動性決定了它在這個體系中先天具備的一種自由的意志,在這個自由意志和自我決定的基礎上,自律就顯得格外必要和重要,而這種自律也體現在選擇網絡信息和自主采寫兩方面——不為網絡流言所牽制;理性進行新聞產品的制作與生產——平面組織的自律是和傳播信息的責任與義務相連的,只有自律與自為并重的平面媒體組織,才可以保持平面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體現出能動的價值存在。
在這個傳媒形式豐富的信息時代,新媒體打破了傳播媒介的界限,目前,無論實力強弱、口碑優劣、規模大小,平面媒體無例外地進行著媒介融合的嘗試。比如《新疆法制報》從最初照搬報紙的稿件建立的新疆法制報網,到開通微博、設立微信公眾號等,在形式上緊緊跟隨著新媒體的腳步,但其影響力卻不可否認地不如從前,這也是很多平面媒體進軍新媒體的一個結果。究其原因,平面媒體只是看重了互聯網這一媒介,只是信息渠道的拓展、形式的創新,而忽略了思維的創新。
平面媒體應該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在創新報道內容上下功夫,利用新的思維拓展新聞寫作的內涵和外延。就是說不要簡單地將文字信息音像化,而是通過獨特的制作技術創新新聞的內容、利用新的思維拓展內容,引領社會主流價值判斷,將報紙所代表的思考型的傳播拓展到普及型的大眾傳播。
如何運用新媒體創新傳統媒體的報道?《紐約時報》在媒體界引起不小影響的特稿《雪崩》就是一次很好的嘗試。這組報道中的16名滑雪者在美國華盛頓州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事故的特稿,并非簡單地將文字、圖片、視頻用“復制+粘貼”手法拼湊在一起,而是采用文字、圖片、視頻、動漫等新媒體形式,通過流暢的連接和敘事,將事故發生的背景、過程、后續處理及每個當事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同時,傳統的報紙還出了5疊報道,并推出了以文字為主的“電子書”,之后在周末版《紐約時報》還推出了特別報道。這組報道既創新了新聞報道的形式,用現代化的技術引起了年輕讀者的關注,也因為更權威、詳實、有思考的內容為報紙贏得了聲譽和讀者,成為傳統媒體利用新媒體強化報道的范例。
新媒體之新,更應該是觀念之新。技術進步不能完全代表思想觀點的自動涌現,平面媒體的優勢就在于思想的創新。如果平面媒體能夠冷靜面對新媒體的挑戰,聚合多種信息元素、綜合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介技術的平臺搭建,向受眾提供最現場化、最易理解、最易獲取的新媒體化產品,是可以變為一種新信息服務方式,重新煥發青春與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