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欽云
(江西省電子信息工程學校,江西 南昌 330096)
在“十三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的最大上升動力來源于2015臺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國家發展戰略,這是毋庸置疑的。實際上,推進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因素是信息技術,同時也是從根本上實現網絡化和數字化的前提。因此,在生產不斷融合發展中,必須要充分調動信息技術的基礎性作用,對加快產業升級到智能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識,這就可以使得電子信息產業立足于新的歷史起點。
自從2015年以后,歐美很多國家的經濟開始復蘇,美國經濟穩定增長發展態勢得到明顯的呈現。[1]然而受到一些寬松政策退出及歐洲債務危機出現重復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全世界經濟景氣程度仍舊持續低迷。在2015年的前半年,我國出口形勢依舊是相當嚴峻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三重壓力的影響,分別是外需長期低迷、傳統競爭壓力降低、有些主要市場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大大的貶值,整體來看,全世界電子信息產業還無法走出增速下滑的通道。根據某個權威機構預計,2015年世界IT支出是3.66萬億美元,同比減少1.3%。其中,IT支出趨于緩慢的關鍵因素是美元升值。[2]預計在“十三五”期間世界電子信息產業仍舊保持低速上漲,比如:在2016年—2020年通信設備市場復合上升率降將減少到6.4%。再綜合考慮到貿易保護注意抬頭的發展趨勢。預計在“十三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出口形勢依舊面臨嚴峻的挑戰,出口增長速度也僅僅可以維持低速的正增漲。
需要明確的是,電子信息服務和產品早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品的重要物品,給人們的生活生產帶來較大的便利。特別是隨著一些新技術的出現,比如: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等,將來電子信息產業必定有更加廣闊的市場發展前基金。[3]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邁進中低速上漲的新常態,而且在2018年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缺少面廣量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產品,低中速上漲已經發展成為長條,總體上產值增加將持續保持在約10%的低速增長區間。在2018年以后,伴隨著可穿戴電子設備和信息技術服務邁進成熟期,以及飛行器和無人駕駛汽車技術與應用取得較大的突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有利因素顯著集中,能夠重現迅速上升的態勢。
最近幾年,新材料、信息技術等重要行業的革命性突破,已經掀起一輪新的產業改革,并且對世界制造業的整體發展格局造成改變。尤其是新一代生產業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將推進生產組織方法及生產模式的深刻改革。許多發達國家僅僅圍繞構建制造競爭優點,加快在重要技術產業、各種信息基礎設置等方面進行發展戰略部署。[4]同時,信息產業各領域邊界開始變得含糊不清,在許多終端產品中信息技術應用越來越普遍,而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行業也得到高速發展。在該背景下的生產也將呈現出世界分工板圖重構的發展態勢。不管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要在生產業新一輪國家分工中取得最大的利益,價值鏈關鍵環節出現轉移,組裝工程環節附加值也不斷降低。國際領頭企業開始立足服務環節及內容環節的加快產業鏈整合,以奪取產業鏈的最終主導權。我國生產也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局面,也就是“前夾后擊。”從“要素驅動”轉化到通過生產技術進步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創新驅動”迫在眉睫。
應該注意的是,在這輪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產業改革和科技革命是十分迅猛的,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分別是“空間崩潰”和“時間緊縮”,技術更新、產品生命周期減少、地理障礙降低等等。這樣就會帶來新組織、新產品、新技術的層出不窮,生產業、軟件研發與內容服務業的迅速融合,顛覆性的產業革命也是非常普遍的,促進產業生態出現重大改革。[5]產業不確定性必定可以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對正確掌握和判斷產業未來發展趨勢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這些不僅是其面臨市場壟斷的挑戰,而且為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
在生產業中電子信息產業是核心內容的有力支撐,擔負著戰略性的使命。新型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新的產業體系的重構,使得電子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出現巨大的變化,集成創新、交叉協同以及智能驅動等等都成為產業組織的重要因素。電子信息產業的不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從而提高我國的整體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