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男
(泰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在此次改革之前我國個人所得稅中工資薪金所得的起征點為每月3500元,而此次個人所得稅改革將起征點調整為每月5000元。調整以后多了1500元的免稅金額,使許多低收入者少交個人所得稅。以某納稅人月均收入為10000元為例,如果每月需要繳納的“五險一金”的標準為1800元,扣除“五險一金”后的收入為8200元。按改革前,該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為10000-1800-3500=4700元,對應的稅率為20%,應納個人所得稅為4700*20%-555=385元;而改革后,該納稅人的應納稅所得額為10000-1800-5000=3200元,對應的稅率為3%,應納個人所得稅為3200*3%=96元。改革后每月少交稅款289元,一年少交3468元,對于中低收入者來說是減少了稅款,增加了稅后收入[1]。
此次個稅改革擴大了3%、10%、20%三個低稅率的級次,而3%稅率的級次擴大一倍,改革前屬于10%的部分所得率調整為3%。大幅度地擴大了10%稅率的級次,原20%、25%部分所得的稅率降至10%,25%剩下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到20%。而原來30%、35%、45%這3個檔次的稅率保持不變[2]。
一直以來我國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類稅制,中國社科院的張斌主任說:“個人所得稅采用分類稅制最大問題就是只認錢不認人,由于各原因的限制不能將納稅人不同來源的收入進行歸集,根據個人總的收入納稅,進而導致同一納稅人不同來源的收入稅負不同。改革以后采用綜合與分類相合的稅制,將一些收入納入綜合范圍合并計稅,這樣更體現稅負的公平[3]。”此次個人所得稅改革將工資薪金所得與稿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合并綜合進行征稅并適用工資薪金所得7級超額累進稅率。
(一)勞務報酬
勞務報酬所得指的是個人取得的非雇傭關系的勞務報得。改革前適用20%的稅率,對一些收入較高的實行加成征收。此次個人所得稅改革將勞務報酬所得并入工資薪金,適用工資的7級超額累計稅率。如某一納稅人是自由職業者,收入不太穩定,一年的收入為一次勞務所得80000元,改革前該納稅人年應納稅個人所得稅為[80000×(1-20%)]×40%-7000=18600元;改革后,如果納稅人年勞務報酬所得金額不大,只有個別月份收入偏高,那就會體現出多收多交稅,而不是原來的多勞多交稅,這樣就會使中低收入者稅額下降比較明顯。
(二)稿酬
個人以圖書、報刊形式出版發表而取得的收入屬于稿酬所得,改革前適用20%的稅率,實際納稅時減征30%,即實際稅率14%。此次個稅改革將稿酬并入工資薪金所得適用工資薪金7級超額累計稅率。以某出版社專欄作家為例,該專家每月工資收入10000元,當月取稿酬收入為30000元,改革前,該作家的工資薪金年應納稅額為[(10000-1800-3500)×20%-555]×12=4620元,稿酬應納稅額為30000×(1-20%)×20%×(1-30%)=3360元,該作家一年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為7980元。改革后,該作家年應納個人所得稅為[(150000÷12-1800-5000)]×10%-210]×12=4320元,改革后該作家一年個人所得稅減少3660元,從而激發了作家創作的積極性。
(三)特許權使用費
個人提供專利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等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收入屬于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改革前適用的稅率為20%。此次改革將其并入工資薪金所得適用工資薪金所得的7級超額累計稅率,同樣合并進行綜合征收也體現了高收入者多交稅的原則。
此次個人所得稅修改一大創新就是在方案第五條“設立專項附加除”中首次提出贍養老人支出、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支出等與老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的一些費用的扣除。和前面那些利好的政策相比較而言,專項附加扣除如何很好的實施是專家們關心的問題。一些專家提出通過國務院制定一些實施細則,這樣才能保證專項附加扣除既能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又要科學合理簡單易行,這也許是以后個人所得改革所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