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照鵬
(中國共產黨芮城縣委員會黨校,山西 芮城 044600)
激烈式改革與漸進式改革兩種改革方式相對應。在中國歷史上,雖然有很多通過激烈的改革取得成功的案例,如秦統一全國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辛亥革命推翻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制,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28年艱苦奮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等等。其成功的根源是當時的政治體制不適應國情民情發展,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則必將被歷史所淘汰。而今天政治體制改革選擇了漸進式卻是適應國情民情發展,適應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要求。雖然在改革的過程中坎坷曲折,但任何一種新生的政治制度都要經歷一個從發展到成熟,從建立到完善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在改革過程中,雖然暴露了很多缺點不足,但是基本的政治架構依然在有效維系著社會的秩序和穩定,支持和推動著經濟和社會領域的發展。
(一)堅持黨的領導
鄧小平曾指出,中國要實現現代化,“最關鍵的問題是需要穩定”,“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國什么事情也干不成。”[1]可見,社會穩定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基礎,而堅持黨的領導是保證社會穩定的基礎。所以,堅持黨的領導是保證政治體制改革順利開展的根本因素。同時,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艱巨性、復雜性,也決定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克服困難進行改革,這就需要堅持黨的領導為政治體制改革保駕護航。
(二)堅持在根本政治制度框架內進行改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國經濟基礎之上建立的,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應毫不動搖的堅持;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根本政治制度上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其他政治制度逐漸暴露弊端,這就決定必須對其進行改革。
(三)堅持保持政治穩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堅持盡可能保持政治穩定,避免造成因大的動蕩而帶來社會損失。放眼今天,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制勝法寶,所以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讓政治穩定為改革發展提供政治保障,讓改革發展為政治穩定提供動力支撐。
(四)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習總書記強調,“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顛覆性錯誤”就是指走錯誤的政治方向,如封閉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絕不允許在政治方向上犯錯,這是一個國家的底線和紅線,所以我們要樹立底線思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促進政治體制不斷完善發展。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新矛盾催生新問題,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九屆三中全會的改革主題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再起航,開啟新征程。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首要任務
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貫穿于整個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過程中,是此次改革的首要任務,主要表現在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等方面。中央成立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協調小組,負責指導協調督促中央一級新機構的組建工作、審批部門“三定”規定和省級機構改革方案、統籌協調和研究解決改革實施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在協調小組領導下,對應成立了9個專項協調小組,分別牽頭統籌歸口領域改革工作。
(二)堅持問題導向是重要原則
新時代改革面臨的新問題,如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一些政府機構設置不科學,職責缺位,政府運行效能不高等。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解決突出問題。如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旨在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間性規劃重疊、部門職責交叉重復等問題,為生態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提供重要體制保障。
(三)堅持轉變和優化職責是關鍵環節
在很多部門領域存在條塊分割、職責交叉、機構重疊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堅持落實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的優化、協同、高效原則。改變以前的機構重組僅僅是重新拼裝的做法,而是把重點放在人員融合、職能整合上。比如這次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把10個部門13項與應急響應有關的職能進行整合和優化,把安全生產、地震、消防等救援力量整合在一起,全面優化升級事故災害應急管理格局。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突出亮點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突出亮點。為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機構改革著力加強重點領域的民生工作,組建了一批新機構。如,為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回應廣大民眾讓“最可愛的人”不再流血又流淚的心聲,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為了更好地解決老百姓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難題,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醫療保障局;為適應民眾日益活躍的出入境活動,新組建了國家移民管理局等。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政治體制改革只有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科學構建體系,規范運行機制,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