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冬梅 葛翠恩
(衡水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應用技術大學以技術應用為主線,在構建課程體系,傳授相關知識,訓練實踐能力,面向復雜多變的勞動力市場,培養本科以上高技術人才,依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動適應區域發展需要,是一種直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強調技術理論,注重技術應用的多科型新型大學。觀念是實踐的先導,要辦好地方性應用技術大學,首先要實現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
應用技術大學,核心在一個“用”字,具體地說,就是通過在校學習,能夠打開就業之門,順利入職、實現就業。而要做到這一條,就必須調整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一個綱,綱舉才能目張。首先,要引導學生初步明確職業“小目標”。人生的價值體現在本職崗位上,每名青年大學生心中都有一個意欲展示個人價值的“職業夢”,明確自己的未來職業方向。因此教師應當因勢利導,把學生心中的“小目標”激發出來,使學生求學的方向更明確,學習的內容更聚焦。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將來大學生工作必備的職業道德。因此,在校期間就要使學生打牢“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的職業精神,這就要引導學生從基礎做起,從強化勞動不分貴賤的觀念做起。在校點滴培育,必備輸入,為社會輸出合格而高端產品。第三,要培養學生基本的職業素養。職業技能主要從本職崗位上鍛煉提高,職業素養是一種綜合素養,包括形象氣質、待人接物常識、健康素質、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克服挫折和困難的能力以及學習創新審美等素質。學生在校期間,學校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采取多種活動,讓學生做主人公,潛移默化,放眼未來使其走出校門后能夠盡快適應職場的需要,快速融入社會職場中。
師資力量決定教學效果。建設應用性技術大學,就要借助豐富的社會資源,增強師資力量,提高教育效果。一方面,要把“客座教授”請進來。大學之所以稱之大,在于其胸懷之大、視野之寬,特別是對于應用技術大學而言,更要做到兼容并蓄,不求為我所有,并求為我所用。可以借鑒“百家講壇”的做法,多方聘請一些在各個領域有成就、有權威、有一技之長的人員擔任學校“客座教授”,讓他們與學生面對面講授創業、立業、敬業的事跡,使學生近距離感悟職業精神,減少與職業生涯的距離感,而不只是象牙塔的只學理論的莘莘學子。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走出去”。溫室里長不出蒼天大樹,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馬。要讓學生走進廣闊的社會大課堂,經風雨、見世面、長知識、增才干。就英語系而言,可以與信譽好的外資企業建立外語對話交流中心,定期開展聯歡交流活動,多參加一些外貿實訓,以及地方有關英語方面的建設如會議、工程建設等等。這樣既防止和克服“啞巴外語”現象,也提高運用外語水平求職入職的能力和機遇。
傳統教學往往限于“臺上講臺下聽”的模式,被動的接受方式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打了折扣,而且也使學生運用知識的時機大為減少。要建設應用技術性大學,必須改變這一模式,把“單純注入式”變為“互動交流式”。比如在課堂上通過開展“今天我來講一課”“課堂體會交流三分鐘等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走上講臺、暢談體會,激發學習熱情,提高課堂知識轉化運用的能力,同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當前,我國應用技術性大學建設水平不高、學生實踐能力不強,與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關系。在春秋時代“百家爭鳴”中,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重視生產及技術改良,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則提倡“學而優則仕”,不重視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動手能力。2000多年來,在“獨尊儒術”的長期浸染中,人們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官念”,而長期堅守在教學一線特別是取得突出業務成就的教師的地位遠遠不如官員,這一導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應用技術性大學的建設。要提高應用技術性大學建設水平,必須破除“官念”,把院校“去行政化工作”引向深入。一要做到心往教學一線想。院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一切為了教學服務,一切為了教學著想。二要做到人往教學一線走。減少機關人員配備,把最強的骨干力量、業務尖子放在教學一線,使教學一線力量得到充實,形成謀創新、求發展、抓教學的強大合力。三要做到錢往教學一線投。資金流向代表黨委工作的重點方向。要形成吃苦者吃香、有為者為位的良好局面,堅持把資金投入教學一線是一個基本保障。總之,教育教學理念的變革能促進應用技術大學的教育,只有積極探索,才能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