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羽 廣州工商學院
視覺傳達這一術語流行始于1960年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設計大會,其內容包括:報紙雜志、招貼海報及其他印刷宣傳物的設計,還有電影、電視、電子廣告牌等傳播媒體,它們把有關內容傳達給眼睛從而進行造型的表現性設計統稱為視覺傳達設計。簡而言之,視覺傳達設計是“給人看的設計,告知的設計”。目前,我國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都是以平面為主,涉及的領域主要有:報紙、雜志上的各種平面廣告、道路兩側的廣告牌、燈箱等。在課程設置中,其內容主要包括:廣告設計、印刷設計、書籍裝幀設計、海報招貼設計、產品包裝設計等。主干課程體系還是以印刷品作為展示,在課程安排上,對軟件輔助技術安排比較少,一般安排主流的平面設計軟件,Illustrator和Photoshop的學習,還有一些高校沒有安排軟件的課程學習,所以很多學生設計做得很好,但對計算機技術很是抗拒。
目前,智能手機相當普遍,大家都離不開智能手機,離不開網絡的使用,一天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瀏覽不同的網頁或應用不同的APP,比如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完成的銷售額高達兩千多億元,大街小巷每天不停穿梭著快遞員工的身影,這已足可以說明互聯網和智能技術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習慣、消費習慣以及閱讀等習慣,商家的廣告傳播方式也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由線下向線上轉變。但是傳統的視覺傳達專業課程更多涉及印刷品設計,以前可能只需要做些傳單,或者在報紙媒介投放廣告,公車上投放些廣告就可以了,但以目前的趨勢,這樣是不夠的,必須要跟上時代,要利用網絡進行傳播,每個有一定規模的商家都有自己的APP。以手機行業為例,出現了小米商城,vivo商城等,其主要目的是可以收集更多的用戶流量,建立自己的數據庫,以便更容易傳播自己的產品,更容易掌握消費者的習慣,以便制造更多需求的產品,人們消費產品時,對網絡廣告產品可以直接對比,而且還有大量的消費者評價,信息量比以前更大更加透明,網絡上各類產品信息更替非常快,如果產品視覺效果不突出,很快就會被消費者遺忘,更不用說會深入了解你的產品的優勢。
視覺傳達專業以服務為主,如果拋開網絡,以往更多考慮的是印刷品作為介體進行傳播,例如,書籍裝幀、產品包裝、戶外廣告,等等,但這些服務都沒有互聯網對視覺傳達設計的需求量大,這么大的一個市場,視覺傳達專業不可能避開,應該迎合這些就業機遇,提升我們學生的就業率,那就必須在課程設置上,提升我們網絡傳播設計的相應課程,例如,MG(圖形圖像)動畫、UI設計、動畫規律、后期合成處理等。在心理學的感知方面研究,在視覺上對運動的東西比靜止的東西更為敏感,所以想在網絡上進行視覺傳達設計,必須利用網絡傳播的優勢,這就需要具備平面設計能力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動態和交互性設計,令視覺傳達作品在傳播上更具有沖擊力和人性化。可能有人覺得這是動畫專業的人做的,正是這種認識,才使視覺傳達專業不肯變革,所以才導致目前網絡傳播的設計,很多都是動畫藝術設計或計算機專業的人來做的,但動畫專業的課程體系,一般是針對角色設計、角色動畫,場景設計、道具設計、影視后期處理等課程,很少針對圖形圖像研究,他們所做的視覺傳達作品具有太濃郁的機械味道,視覺沖擊力不夠,畢竟沒有系統性的接受過視覺傳達訓練,不管是創意上,色彩搭配,還是構圖排版應用,都比較木訥,缺乏視覺傳達設計師的靈性,所以更需要視覺傳達專業的人才來拯救這一市場。
網絡時代下,各行各業都深受影響,因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發生變化,如果不適應這種潮流,可能很快就被淘汰,設計師也是如此,視覺傳達專業不應只是考慮視覺上的體驗,利用網絡技術,可以考慮設置更多與傳播相關的體驗,例如,讓圖形圖像運動起來,更有節奏感,加上聲音還有互動等,讓廣告受眾進行多方位的視覺享受,從而提升設計的服務品質,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落實,新課程的先進性能夠與設計理念結合,達到更理想的視覺傳達設計表達,這也是視覺傳達專業需要重點完善的設計內容,這就需要視覺傳達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進行改革,培養出來的設計師才更容易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求,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更具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