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 409106)
傳統意義上,思政課堂多為單純的說教與知識的傳遞。但問題在于,思政課的首要目標是價值引領。教育的本質應當引入生命體驗的概念,引導學生追問和探索生命存在的意義。由此,思政課的重要職責就是深入生命體驗的界面,拓寬思路,挖掘案例,強化感悟,實現價值引領。
一般認為,生命體驗是一種對話過程,是認識主體與對象客體之間通過理解、對話、活動等展開的內心交流過程。生命體驗的特征表現在直接性、獨特性和偶然性上。直接性是指生命存在來源于活生生的、直觀的生命體驗,任何邏輯的推測和理智的判斷在生命體驗面前都沒多少存在的價值。獨特性是指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相同的活動與事件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偶然性是指體驗的發生并非一成不變,有程序可控,個體在經歷事件過程中會因為個體感悟或者成長歷史等原因而產生諸如頓悟、領會等詞匯,表現出生命體驗的偶然性與復雜性。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形式比較單一。從近幾年思政課實踐教學來看,我們的校級活動主要側重于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辯論比賽、征文比賽等,開展形式比較單一,沒有更深入挖掘活動形式與實踐教學目標的契合度,影響實踐教學活動本身實效。
二是內容缺乏創新。在內容上,主要局限于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等問題開展,雖然主題新穎,場面熱鬧,但思路狹窄,內容局限一隅,學生不感興趣。
三是忽略教學反思。實踐教學活動核心在活動,但活動立足點卻是教學,教學該有反思。實踐教學活動不僅是課堂理論教學的延伸,更應該以學生生命體驗活動為目的,提高學生生命感悟能力,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生命的質量不在于長度,而在于深度與寬度。深刻的人生體驗和豐富的人生閱歷是生命體驗的基本要求。要想體驗生命的真正意義,簡單而枯燥的日常生活不足以提供這種體驗和閱歷。通過經歷苦難或挫折,讓學生真正去用活動及其感悟去丈量生命的長度與寬度,讓生命超越“自我”,實現“本我”,從而實現生命質量的提升,是思政課實踐教學追求的終極目標。
(一)實踐教學內容要落地
實踐教學活動內容要落地,要接地氣,對教師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學生活動涉及方方面面,多個部門參與其中,還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各部門也要發揮各自職能與作用,密切配合,資源共享,共同完成。
(二)實踐教學形式要多樣
形式多樣體現在空間上,可以是課內外,也可以使校內外;體現在時間上,可以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寒暑假進行;體現在實施過程中,既要有深入內心深處的個人體驗,也要有多人參與的集體活動,既要有結果,更要追求過程。形式多樣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實踐教學活動的主體。
(三)實踐教學設計要新穎
設計新穎要求發揮思政課教師團隊合作精神,要求發揮學校各部門各人員協調職能,完善“敘事方式”,把設計落實到活動細節中。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提出思政課實踐教學“明確各自職責,狠抓課內外校內外活動,豐富活動內容和完善活動設計”的改革思路。
(一)明確各自職責
對思政部來說,要組織協調好實踐教學牽涉到的各個部門工作,做好上傳下達,內外聯絡。思政課教研室則是聯系上下的橋梁,應當發揮其組織管理作用,做好職責的劃分與認定。對教師而言,要深入學生宿舍、教室,深入學生生活實際,挖掘實踐教學資源,拓寬實踐教學方式。教師要解決實踐教學落地的問題。
(二)狠抓課內外、校內外活動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載體是課內外及校內外開展的各項活動。活動是讓學生進行生命體驗的主要方式。要把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與學院團委、學生處及各系部開展的學生活動進行整合起來,統籌規劃,協調行動,集中發力,多管齊下。
(三)豐富活動內容,完善活動設計
跳出搞一些類似演講比賽、朗誦比賽這種場面熱烈卻難以抵心扉的活動的思維局限,創新活動方式,增強活動實效。比如在學習人生態度時,如何提高大學生特別是心理比較孤僻、悲觀的學生的樂觀精神是實踐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可以針對具體情況開展參觀孤兒院、特殊學校甚至進行大學生與特殊學校學生一對一幫扶活動,讓大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去感悟生命,體會人生,達到預期效果。當然,在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性格及興趣愛好,進行取舍,合理安排活動方式,精細開展活動設計。
[1]曹晶.生命體驗的教育意蘊[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
[2]韋京利.生命體驗視域中的道德教育[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3]劉濟良.生命體驗:道德教育的意蘊所在[J].教育研究,2006(12).
[4]姜澎.教育,讓學生的生命體驗更豐富[J].文匯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