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烏魯木齊市體育運動學校,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2)
20世紀以來,數學領域在教育研究與實踐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國家教育部通過對別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的比較研究,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在2003年4月編制成并頒布了《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新課標”從課程理念到框架再到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表現在:課程目標突出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思想;內容在為課程目標服務的原則下增強了選擇性;完善了大綱多元化的理念。
(一)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求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結論的本質,了解概念、結論產生的背景、應用,體會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二)提高基本能力。包括空間想象、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以及數學表達和交流、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科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
(三)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包括發展數學應用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習的興趣,樹立信心,具有鉆研精神和科學態度,逐步認識到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體會數學的美學意義。
“新課標”注重對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探究學習的精神、思維的個性發展等方面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數學的學習不僅僅是對概念和結論的死記硬背,還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參與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去理解概念、結論的本質。根據“新課標”要求而設立的“數學探索”、“數學建模”和“數學文化”這幾項專題課程,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條件,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能促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二)注重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新課標”注重學生思考,讓創新走進課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他們真正參與其中,這樣做,有力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當時是知識經濟時代,數學正在從幕后走到臺前,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為數學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通過大量的建模實踐表明,開展數學應用的教學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為了適應當前中職教育發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技術人才,中專數學教學也要進行改變。
(一)明確教學目標
中專學生雖說基礎較差,但他們動手、動腦能力并不比高中學生差。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備課時,圍繞教學目標,靈活運用教材,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方法和媒體,把教學內容進行打散重組。
(二)創設情境
教學的過程離不了課堂,而每一堂課都要有教學重點,因此,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找到知識的載體,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創設情景,應用模型、多媒體等教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興奮起來,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設計情境要注意實際,要與本堂課所講知識密切相關。
(三)靈活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每一節課都有規定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第一,鼓勵學生探究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課堂的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交流互動,分為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兩種類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交流互動模式。以學生間的交流互動為例,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以桌為單位,或以小組為單位,表述自己觀點,傾聽他人的意見,彼此相互交流、探討。通過交流,教師才能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對問題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學習上存在著哪些問題,等等。
第二,合理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解析幾何的教學中應用的很廣泛,可以直觀、充分地揭示出“形”與“數”的對應關系,使學生養成運用辯證的觀點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掌握教學內容的實質。
第三,關愛學生,及時鼓勵。中專新課標的宗旨是“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對課堂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某個數學概念后,要讓學生進行復述;講完某個題型時,挑一個同類型的習題讓學生上講臺進行板演。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挑選合適的習題,多多提問他們,讓他們有更多的鍛煉機會。在提問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熱愛數學。比如,基礎較差的學生在答對問題后,教師可以笑著對他說:“你真棒!回答得很正確!”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要耐心引導他們的思維,讓他們明白解題的思路。
在新課標指導下的中專數學教學,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的發展,強調學習過程和方法,重視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學過程過,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他們對學習的需求,創設適合的教育情境,與學生交流互動,關愛學生,及時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1]張琪.新課程理念下中專數學教學模式的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07-11.
[2]李保進.新課標下數學教育學的更新和完善[J].中華少年,20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