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均
(新疆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教育學院體育部,新疆 庫爾勒 841000)
“快樂體育”這一教育理念是體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其根本在于承認且在教學中能夠以學生為主體,“因地制宜”,針對學生的需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加以調整,使得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有增無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本文從本體論出發,對體育的發展歷史進行追溯,對當今的“快樂體育”教學理念進行了辯證的思考。
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體育本體論在我國各大高校的深入發展,“快樂體育”的教學理念得到了高校的廣泛認可。從教育的本質來看,將學生從懵懵懂懂,不諳世事的少男少女培養成為各行各業專業的、適應社會的人才,這是教育的根本目標。而在學生成為人才的過程中,學生所扮演的一直都是主角的身份。對于學生來說,在進入社會之前,體育技能和體育精神都是其應該掌握的技能之一,所以,體育教學在高校的教學課程中必不可少。教學知識的傳授與教學實踐的進行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這就決定了教學的出發點的唯一性,即學生的興趣。而快樂體育這一理念的提出也正契合了學生興趣激發的需求,高校將這一理念融入體育教學的改革,其教學形式也變得豐富多樣,傳統枯燥的體育教學變得好玩有趣,多姿多樣,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凸顯,學生學的快樂,教學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從可發展性考慮,體育在社會中的影響也將不斷提高。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強調的是人在教學這一系列的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通過關懷學生從而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通過體育鍛煉,學生能夠強身健體,保持身心愉悅,提高自我素質,其意志也會得到增強,從而為早日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理論也隨之越加豐富,人們對體育功能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快樂體育”的提出,深化了體育的本體理論,快樂體育表明,體育不僅僅是指身體上的鍛煉,還包括心理上的強大和文化素質上的教育,真正體現了自古文體不分家的本質。快樂體育使體育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在傳統的體育教學的基礎上,對體育本體論進行挖掘,我國的體育教學不再始終以完成課堂技能教學與期末考核為主要目的,學生也不再懼怕考試,這也符合人才的培養模式。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應該具有整體性,“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應該全面發展、齊頭并進、不可分割,因此,教育的最終目標應該保持一致。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體育與其他科目的不同在于,體育具有極強的實踐性,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體育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能要求卻不能蓋棺定論。快樂體育強調的是學生本體,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關懷,這其中就包括了對學生身體素質測試和基本技能完成的要求,雖然與文化課在內容上有所差異,但在最終目標上,兩者卻保持一致。
相對于體育本體論,快樂體育的提出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引導作用。研究表明,快樂體育理念的在教學中的引入對于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積極的作用。盡管在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快樂體育,開始認識到體育對于綜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但是“快樂體育”這一教育理念的實施依然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甚至阻礙,由于這個理念在人們心中并沒有根深蒂固,并且在對理念的深入理解上存在一定的誤區,所以總體而言體育的教學效率雖有提高但卻似乎到達瓶頸。人文教育也好,教學也罷,最終的目的都是培養人才,因此,若要發揮體育的積極作用,便要從培養者即教育者自身出發,改變思想,鞏固“快樂體育”這一教學理念,并將這一理念更加深入的應用在體育教學之中,真正增強體育教學的趣味性,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促進學生體育學習的快樂性,從而促進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蓬勃發展,促進我國社會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陳曉榮,羅永義,柳友榮.公共治理視域中的體育治理[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01).
[2]李勛,江文奇,李劍政.快樂體育思想的異化解讀與詮釋[J].教學與管理,2012(06).
[3]祁龍祥,樊晨.快樂體育在中學籃球體育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