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眾 程曉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 100192)
自主學習一直是教育和心理學界共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國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克服應試教育傾向、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大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早已成為國家教育的目標之一,要求培養出具有較強自主學習能力、可以通過自我心理和行為的調節,不斷地自我更新、自我提升以適應信息時代迅速發展的大學生,而如何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一重任擔負在高等院校和大學教師的肩上。
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的過程,這其中涉及到對學習目標的確定、執行、成果,以及在執行過程中進行的調整等活動。
有研究表明,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是18-22歲,也就是大學生正處的階段。如果此時能對大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進行系統的培訓和指導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研究并分析大學生自主學習影響因素,總結出一些結論來豐富和發展大學生學習的相關方法論,完善教師的指導策略,并且正確地運用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一步為學校乃至為國家培養出獨立自主、創新型人才,更好的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對專業知識興趣普遍較低。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普遍擁有自主學習意識,可以主動制定學習目標。但由于學習興趣不高,往往堅持不下來,即有計劃性但缺乏持續性。學生的志愿多數是由家長決定的,也正是如此,學生缺乏對專業知識的興趣,經常感到學習的枯燥、乏味。結果學習成績不理想,達不到預期而引起對自我的失望,導致在學習中逐漸依賴他人,逃避需要獨立完成的學習任務。
(二)不適應大學的自由的學習環境,過度依賴網絡。大部分大學生仍習慣于高中老師監督指導、題海戰術的課堂教學模式,進入大學后,老師不坐班,留給大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但是自主學習意識淡薄,加之手機、電腦的誘惑,分配給學習的時間驟減,基本不能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及時整理和復習等。對一天的課程內容不能主動消化和吸收,都臨時抱佛腳,靠突擊刷夜。
(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傳授忽略自主學習指導。由于課時的限制,多數教師會把教學重點放在書本上的知識講完,加快教學速度,更不會補充課外知識,例如:如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指導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等等,從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不斷地被灌輸,導致課堂對學生缺乏吸引力,久而久之,學生習慣這種教學方式,成為不會主動吸收知識的木頭人。
(一)利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手段上鼓勵采用先進的工具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使教學使用的課件不僅有文字,還可以添加圖片、聲音、視頻,豐富教學內容,課本上的概念生動化,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改為采用課下研究課上討論式、專題式等教學方法,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二)協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鼓勵持續性學習。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目標的制定,學習目標可以設置的長遠些,但必須含有具體的小目標。為了避免學習時產生失敗感導致學習中斷,教師應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這不僅促進團隊意識,更重要的是可以維持努力學習的狀態。教師指導學生為學習進步做出相應的自我強化,例如:教師的及時鼓勵,合作學習中同伴的支持,學生自身的意志控制和不斷的自我強化。
(三)由專門的老師開設自主學習指導策略選修培訓,讓參與者從了解自主學習開始。這種對策類似于“英語角”,在自主學習的培養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建立有關自主學習的觀念,幫助學生使用學習策略來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監控自己的學習以及評估學習結果,及時交流各自的想法,并適時進行心理上的疏導。這種策略培訓能使學生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來提高自主性。
通過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個有著連續性、周期性特點的過程,且關鍵因素還是在于大學生本人,教師只起到輔助作用。教師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狀態轉變為自主的探索知識的學習狀態,在心理上給予鼓勵,讓學生從失敗中找回信心,最終達到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學習的目的。
[1]任秀華,王曉丹,欒敏.信息時代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Z1:12-13.
[2]路建紅.大學生自主學習策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知識經濟,2013,17:154-155.
[3]張翠華,李京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現狀分析及提升策略[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03: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