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楠楠
(中共商洛市委黨校,陜西 商洛 726000)
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成了當下最熱門、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從中央到地方,脫貧攻堅的精神層層傳達,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在重要會議中不斷強調脫貧攻堅任務的決心,脫貧攻堅不但是一項政治任務,更是我們黨實現共同富裕、民族振興的偉大使命所在。針對缺乏自力更生意識,嚴重依賴國家政府,沒有上進心的這些貧困戶,我們該怎么辦呢?
在連片深度貧困的農村,農民長期以來與外界隔絕,思想封建、保守。這些安于貧困,依靠國家政府救濟,自己絲毫不主動想辦法脫貧的人,我們首先要摸清他們的思想動態,先從思想著手。這一群體好吃懶做、思想狹隘、自私自利、蠻橫無理、缺乏責任和擔當是他們的共性。在我們宣傳貫徹落實脫貧攻堅精神的路上,這些人便是我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使我們的工作嚴重受阻,更甚者會影響脫貧攻堅目標的如期完成。因此,我們必須清理“障礙”,以保證2020年脫貧任務的圓滿完成。對這些“頑固分子”,我們要有耐心、決心、恒心。在跟他們交流的時候,很多時候這些人是聽不進去任何話的,即便你給他說的是好話,為他好,他還是跟你對著干。就如農村人常說的不識好歹。當你好言好語給他們講政策的時候,他們基本是漠不關心,只關心自己能得到哪些好處。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可失去耐心,一種方法不行,可以試著換另一種方法,堅決完成組織任務,絕不灰心,不氣餒,一定想方設法說服他們。必須喚醒他們,改變他們等靠要的惰性心理,一定要讓他們相信,只要他們自己肯踏踏實實、勤勤懇懇響應政府號召,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的努力辛勤下一定可以脫貧,一定可以富起來,生活會越來越好的。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必須重視貧困戶中不愿、不想、不主動脫貧這一群體的思想動態,及時、正確地予以開導、疏通,多和他們進行情感溝通,向他們傳遞積極的思想,堅持不懈做好思想指引,思想動員工作,要讓每個人動起來,參與起來,一起擺脫貧困,實現共同富裕。
我國現在的貧困人口趨于集中,東部地區已經不存在貧困縣,目前貧困人口多集中于西部。西部是我國貧困人口的重災區,尤其在一些偏遠地區,除了物質生活的落后,更為嚴重的是人們精神層面的匱乏,思想的封閉落后。這些偏遠山村由于交通的阻塞,許多人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個村莊,生活在大山深處,一輩子也未曾離開過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根本未曾知道外面的世界。雖然我們已經邁入21新世紀,社會的變化翻天覆地,知識共享,信息共享,一個新的時代,共享時代。然而,對于那些落后的偏遠山區的人們,城市里的變化,社會的變化他們是不曾體會到的,他們的生活幾乎未曾改變。我們的扶貧政策越來越細化,越來越科學。我們強調精準扶貧,幫扶措施因人而異,措施精準。在扶貧過程中,我們的異地搬遷始終得不到有效貫徹落實,困難重重。對于大山深處的貧困戶而言,通過異地搬遷使他們脫貧,離開原來山路崎嶇、條件艱苦惡劣的小村莊是最直接的辦法。然而,常年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卻不愿離開。尤其在貧困山村,現在留在村里的都是一些年齡大的人,他們這一輩人思想守舊,守著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常言道:祖宗之法不可變。他們守著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肯離去,盡管村干部,包扶干部多次上門勸說,解釋,做工作,他們還是固執地不愿離開。年齡越大,越守舊,越不愿離開。
在扶貧途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某幫扶干部探望自己包扶的貧困戶,給貧困戶帶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那些沒領到的貧困戶就會心聲怨道,內心感到不平衡,憑什么他有我就沒有呢。立馬就會找幫扶責任人,找村干部鬧,甚至跑到政府鬧。貧困戶與貧困戶之間形成“攀比心理”,這種破窗效應在貧困戶之間蔓延開來,給我們的扶貧工作帶來極大的阻力。我們必須正視這種現象,想辦法消除這種惡劣影響。我們需要給他們傳遞正向力量,實行正向激勵。領導干部要根據貧困戶個人情況、當地具體情況為貧困戶盡可能地創造增收的機會。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比如在某貧困地區根據當地適合發展的某產業建立工廠,鼓勵貧困戶在此勞動工作,按照多勞多得給予他們工錢,對表現熱別突出的貧困戶除了本身應得的工錢以外,額外給予他們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獎勵。讓貧困戶切身感到靠自己勞動獲得的幸福感、自豪感。鼓勵更多的人依靠雙手和健康的體魄,靠勞動,走勤勞致富之路。尤其給那些懶散、懶惰,存在攀比甚至嫉妒的貧困戶們樹立榜樣,充分調動和激發他們的進取心、積極性。逐漸通過正向激勵,正面強化,使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為脫貧攻堅鋪平道路。農村有句古話:人窮不能志短。我們要繼續發揚農村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樂于奉獻、民風淳樸等這些好的優良作風,加大宣傳正向積極文化,強化正面影響,使貧困戶看到希望,堅信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
扶貧必先扶志,志是內因,內因起決定性作用。扶志關鍵在于思想,要喚起貧困戶主動脫貧的意識,從思想著手,當他們內生動力被激發,積極性被帶動起來,能夠做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農村的面貌必然煥然一新,我們的脫貧攻堅戰必將取得最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