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江蘇 南京 211156)
航班延誤一直都是大多學者在研究的問題,如何有效地管理航班、治理航班延誤,對我國民航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對航班延誤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
航班延誤是指航班降落時間,比計劃降落時間(航班時刻表上的時間)延遲15分鐘以上或航班取消的情況。導致航班延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天氣原因是影響航班延誤的不可抗因素,如霧、霾、雨、雪、低空風切變等原因都會對航班的正常飛行造成影響,造成航班延誤。這些原因都會使飛機的能見度降低,對飛機的起飛和著陸造成影響。當機場的水平和傾斜的能見度達到一定程度,飛機起飛和降落就會發生困難,從而影響飛機正常狀態。理論來說,飛機可以在低能見度下起飛和降落,但目前,當跑道距離小于四百米,判斷高度小于三十米時,飛機很難起飛和降落。據統計,約80%以上的重大航空安全事故是由于惡劣的氣象條件引起的。
航空運輸主體原因主要是由于航空運輸公司運力調配、飛機故障、運行保障等原因引起的航班延誤。航空運輸主體之所以產生以上問題導致航班延誤,是由于我國民航行業單位的特點和性質決定。
航空運輸的系統性要求與民航各單位協調配合的問題。航空運輸是一項系統協同的工作,需要涉及到空管部門、機場、航空公司、航空信息部門、油料供應部門等多個系統之間的協調配合,任何一個環節溝通銜接不上,就會導致航班延誤。因此整個航班運輸機制的運行效率大打折扣,協調配合難的問題逐步發展為航空運輸的一大難題。
空中交通管制,指的是空中交通管制部門為了保證飛行安全,對每架飛機整個飛行過程的指揮和調配。根據民航公布的統計數據,空中交通管制一直是導致航班延誤的重要原因,主要受天氣、軍方活動及交通管制手段的制約。
軍方活動是軍方為主體的空域管理機制引起的管制問題。長期以來,我國一直由空軍統一組織實施全國的飛行管制的管理模式,經常會出現由于空軍軍事活動導致流量控制的情況,而軍事活動的機密性和突發性又使航空公司無法預知交通管制情況,導致運力調配和延誤應急管理方面非常被動。
航班延誤問題作為目前航空運輸業突出的管理問題,在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和一系列負面事件的情況下,也必須要有相應的法律規章來對該問題進行分析解決,以便于規范航空延誤問題治理中的法律關系,使相關的治理工作能夠有法可依。
但是目前我國在航班拒載、取消和延誤方面還沒有完善的法律規定去制約管理,存在法律空白和漏洞,在航班延誤的旅客補償標準方面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我國還是需要針對航班延誤的具體實際,結合國際上已在實施的航空立法經驗,制定一部關于航班延誤管理及旅客權益保障的法律法規,明確航班延誤的定義、相關主體的權利及責任、補償范圍標準等,真正對航班延誤相關問題提供法律保障。
民航行業要從內部管理出發,提升行業整體的管理水平,確保各項運輸工作都能有序規范的開展,減少航班延誤。
首先要做好航空后備運力的預留工作,以及時應對航班延誤。當出現飛機故障等問題導致航班延誤時,后備運力要能隨時到位執行飛行任務,保障飛行計劃的順利進行。
再是要提升各個部門之間協調配合的水平,將職責和任務細分到單位、個人,保證信息傳遞的暢通和高效,建立起機場、空管部門、航空公司的協同機制使參與各方協調地做出最優決策,在充分滿足各方需求的情況下,提高機場運行效率。
最后是要制定系統科學的航線計劃,對前期航線延誤問題比較突出的航空公司、航空線路進行原因分析,對航線計劃進行科學調整,合理利用相關的人力、物力資源,努力提升自身調配航班管理水平。
現階段要解決空中管制導致的航班延誤問題,必須從統籌協調軍民航之間的空域資源、空域結構優化、發展新航線、提升空域容量、改善空管方法方面入手,在保障空域安全的情況下,進行科學規劃,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從國家層面統籌協調好軍民航之間的空域合作,對空域資源行科學統一的劃分。在航空運輸需求日益增長的現實情況下,空管體制改革是必然趨勢,不能僅靠民航和軍方雙方,需要國家層面的有力部門統籌安排進行頂層設計,從立法層面或者體制改革層面建立適應軍民航和諧發展的空域制度。對空域資源進科學劃分,加強軍民航之間的協調溝通,當軍方對部分空域沒有使用需求時,可以允許民航使用。
航班延誤是航空運輸業普遍面臨的大難題,航班延誤的治理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根據各國國情和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情況不同,可以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治理。雖然很多國家在航班延誤治理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效,許多經驗和方法也值得我們借鑒,但是我國在治理航班延誤時不能簡單的照搬,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取長補短,走出中國特色的航班延誤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