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桐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貝多芬于1770年生于德國,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從曲式到織體再到和聲功能,從音響效果到演奏技術都遠遠超過了之前的傳統手法,不但開拓了自己獨特的創作特點,還將鋼琴奏鳴曲推向到了真正的藝術高峰。
貝多芬早期的鋼琴奏鳴曲共有13首,其中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這首Op2.No.1奏鳴曲。此曲采用的是f小調,這在古典主義時期并不多見,但音樂風格上氣勢恢宏的特點卻預示著貝多芬的獨創性。其第四樂章熱情洋溢的基調和強弱明顯落差的對比使得在小調作品中更能夠體味出強烈的緊張感和矛盾感,通過這種強烈的情緒來更直觀地感受貝多芬奏鳴曲的創作風格以及獨特情感。
結構圖:

主部主題是八度和弦,左手三連音的伴奏織體予以配合。且強弱對比明顯使得曲子的英雄性在開頭就得以體現。而副部主題體現在左手,以隱形聲部的形式出現,左右手三對二的節奏促使副部旋律音色具有歌唱性且流動。
音樂情緒與呈示部有了明顯的不同,與之相比更為柔和卻不失激情,單音旋律進行少了幾分咄咄逼人的氣勢。
音樂情緒再次回到暴風雨般的模式中,在左手三連音的呼應下,八度進行格外激烈。
在這首作品中,右手八度旋律進行中,三連音快速反復組成的伴奏音型承擔了重要的功能。通過重復的方式,使靜態的音符延伸增加更多的運動感,為表達豐富的情緒提供了更富有幻想性的背景效果,使作品更立體,更有交響性。在演奏時要時刻注意時值和音色的平均以及平穩進行。
右手的隱藏旋律線在平時的演奏中很容易被忽視,針對這種情況的出現要將右手最高音的旋律同左手的單音旋律一同演奏出來,并且彈奏時要保持手腕的穩定,手腕通過左右移動突出旋律音,而過分的上下移動會導致力度分配不均,造成音量不平衡﹑時值不平均的結果。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旋律音進行單獨的彈奏訓練,加深對旋律線條的敏感度。
貝多芬奏鳴曲在力度運用上有十分鮮明的特點,極端化的強弱使其作品更富有表現力。不同于巴赫作品中幾乎很少出現的力度標記以及莫扎特作品中少量的力度標記,貝多芬的樂譜中則是標有詳盡的記號。這些力度的變化同樂譜中的音符一樣,成為整個作品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強弱的明顯落差為作品提供了更多的緊張感和矛盾感,尤其是Op2.No.1奏鳴曲中第四樂章大量出現ff﹑pp﹑sf的標記,給人一種出乎意料的感覺,所以要求演奏者在彈奏此樂章時對聲音的控制要做到細致和嚴謹。
在樂曲開始的呈式部中,p和sf的交替出現使整個樂章馬上進入一種緊張的狀態,其中f的彈奏需要大臂和手指協調發力,大臂自然下落的同時手指穩固支撐。而p的出現則需要手指貼近琴鍵,低觸鍵。而到了第50小節第三拍時突然ff標記的出現使演奏又增加幾分緊迫感和突然性,給人一種突如其來毫無設防的感覺。注意此時八度雙音進行需要手指放松演奏,體會“抓”的感覺,而且切忌不可過度伸張手指造成緊致不圓潤的音色。第120小節開始在低音部出現連續的延長音,為柔和的旋律增添了朦朧的低音背景。這里的sf需要有力的小指奏出突強的音響并支撐,和弦斷奏仍保持平均。在起初的彈奏中可以分手練習,在小指力量逐漸穩定之后,再雙手感受低音的持續。
不難發現,從173小節開始右手連續進行具有歌唱性的八度旋律起伏,可以通過放慢觸鍵速度來調整音量和音色。在放慢觸鍵的過程中要注意雖然手臂是以柔和的形態帶動整個動作,但手掌和手指不能柔軟下來,應繼續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使觸鍵始終保持穩定和準確。八度音程pp與和弦的ff音色控制也要在演奏時區別開來,彈奏pp音時手指要貼鍵演奏,柔軟地觸鍵同時又不能松懈,當彈奏ff音時又要快抬快落,使力量充分落下去。
綜上所述,通過闡述關于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2.No.1第四樂章的創作背景和演奏分析,使得演奏者在演奏此首作品之前,對其風格特點﹑技術難點有初步的掌握后,再其進行演奏時,會使作品的情感更加豐富﹑細致地展現出來。鋼琴演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除了分析作曲家的作品,更需要了解自身的實際水平,在自身水平達到樂曲的難度基礎上,才可進行演奏。除此之外,更不能忽視音樂中理論的部分,應不斷吸取音樂文化,并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展現鋼琴演奏的魅力。
[1]海因里希·涅高茲.論鋼琴的表演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克萊姆廖夫.試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3]袁茵.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準確演奏[J].淮北煤炭示范學院學報,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