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治華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貴陽 550000)
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琴藝術由此翻開了新的篇章。古琴自古以來有著很多故事與傳說,多與文人雅士有關,許多古詩詞中都可找到琴的身影,因此有著“士無故不徹琴瑟”之說。 在古琴藝術申遺成功的十多年來,這門藝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古琴。
古琴外形從唐代至今,幾乎沒有太大變化,但古琴的曲譜,經歷了從文字譜到減字譜,再到如今簡譜或五線譜與減字譜疊加使用。

圖例1 文字譜(《碣石調幽蘭》)

圖例2 減字譜(《琴學入門·高山》)

圖例3 簡譜或五線譜與減字譜疊加使用(《陽關三疊》)
在琴譜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文字譜是用用一句話去詳細敘述左右手的指法和音位,過于繁瑣,使用非常不便。到隋﹑唐時期,古琴譜由原先用語句描述指法改為用若干個漢文減筆字組織成某些代表彈琴指法的符號,即“減字譜”。 減字譜至今仍是學習古琴所必須掌握的曲譜。與簡譜和五線譜不同,文字譜﹑減字譜均為左右手的指法譜,不特別標注節奏﹑節拍與音高。至現代,普遍使用簡譜或者五線譜與減字譜疊加使用,以方便標注節奏和音高。
古琴傳統教學以“對彈”為主,學生學會琴曲之后,再完整與老師一起彈,在一起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修改。古琴曲的節奏,通常只有大致的框架,對于細節部分的節奏,不像西方音樂那樣有著十分嚴格的標準,這點,從古琴的記譜法上可以窺見一二。古琴的記譜法對于節奏的記錄粗疏,只看減字譜的話,只能通過部分指法來判斷琴曲節奏的緩急。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彈便成為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迅速掌握琴曲的節奏﹑旋律和指法。
以對彈的方式教學,學生容易逐漸繼承老師的一些風格特點。在古琴的教學中,不會過度地去強調節奏問題,只要學生在琴曲大框架上模仿得像,在學生基本功扎實之后,便可以在不脫離琴曲主題的前提下,根據個人審美喜好,自由的對細節部分的節奏進行處理,于是在繼承老師的一些風格的同時,使琴曲有了不同的風貌。這些都與古琴流派的產生有著緊密的聯系。中國的古琴藝術之所以有著如此豐富的風格特色無不與記譜法和教學方式有關。
在古琴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有三千余首琴曲曲譜保存下來,但大量的琴曲少有人彈奏,尤其近百年來,古琴藝術受到冷落,以至于大量的琴曲只留下琴譜。由于減字譜的形式,琴曲框架結構的把握主要還是靠老師傳授,使得這些琴曲原本大致的樣子我們無從見到。上個世紀,查阜西﹑張子謙﹑吳景略﹑姚丙炎﹑管平湖等琴家,對古譜進做了大量發掘性的打譜工作,使《廣陵散》﹑《酒狂》﹑《梅花三弄》等著名琴曲得以通過音響的形式重現于世。為了將這些打譜成果通過書面形式記錄下來,上世紀開始在減字譜的基礎上加上五線譜和簡譜,用于標注節奏和音高。由于簡譜與五線譜的加入,傳統的古琴教學法,似乎不那么夠用了。
古琴藝術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只是延續原本的傳統的教學方式而不加以改進,不利于古琴藝術的傳承。與其他大多我們所熟知的樂器不同,古琴音樂的傳承主要是在民間;學琴者多為業余愛好者,甚至相當一部分傳承者都非音樂專業出身,音樂的綜合素養有限,對簡譜和五線譜不熟悉,音準﹑節奏都有問題。過去的傳統教學中,并不強調音準問題,如果說節奏相對自由是古琴乃至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那么音準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古琴藝術畢竟是音樂的藝術,若要更好的傳承下去,則必須將基本音樂問題在教學中逐步解決。學琴者在彈奏時,除了必須要學會的減字譜,還能基本掌握簡譜與五線譜﹑有更好的音準,并且能夠在彈琴的過程中更好地處理琴曲的節奏,使之更有章法。
減字譜中對音位的標注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音高的說明,但并沒有簡譜與五線譜那樣精確。同一音高的音位,不同年代的譜本記錄甚至有出入,比如在琴的七弦上彈“5”,早一些的譜本記錄最為粗疏,通常記為“七八徽間”,后來的譜本稍微精確一些,有的譜本記錄的位置為“七徽半”,有的譜本記錄為“七徽六分”。古琴發展至今,仍舊保持著手工制琴的傳統,不像大多數樂器的生產那樣標準化﹑模式化。因此,不同的琴很可能在按音的音位上略有偏差;古人彈琴都用絲弦,而今有的人愛用絲弦,有的人愛用鋼弦,不同類型的琴弦在張力上略有不同,因此,減字譜中對音位的記述往往是古人根據自己所彈的位置大致記錄的。古琴雖然有13個徽位,類似琵琶上面的“品”,但徽與徽之間常常還有多個按音,這些音在琴面上是沒有標注的,只能根據減字譜中對音位的記錄,憑自己的經驗去判斷是否彈對,這種情況下,簡譜和五線譜的加入無疑給了我們相對精確的參考。在前文中已經提過,減字譜對節奏的記錄相比音高來說,更為粗疏,由于之前說的一些歷史原因,簡譜與五線譜成為琴曲節奏記錄的重要輔助。
在保留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適當加入現代音樂教學方法有利于當下古琴音樂的傳承。現代音樂教學方式的主要涉及的基本要素為基本樂理﹑音準﹑節奏。這三點是音樂教學中首先需要解決的,沒有基本樂理的支撐,無法認識簡譜及五線譜,而音樂主要由旋律和節奏組成,因此,音準與節奏在音樂基礎教學中也十分重要。
在目前的古琴教學中,大部分古琴教師仍然沿用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使用傳統教學法必不可少,但在教學中,可以適當補充現代音樂教學方法。在初學琴時,可以在基礎技法的教學過程中,適當加入基本樂理的學習,至少要能掌握簡譜和五線譜中的音符﹑休止符以及一些常用記號,必須保證在學琴過程中,認譜無障礙。在學習一段時間后,當涉及到古琴的定弦問題時,應該將基本樂理中的簡單音律問題給學生講解,比如“十二平均律”﹑大調式﹑小調式﹑中國傳統的“十二律呂”等,這有助于學生理解古琴的定弦。琴譜中往往涉及到“仲呂均”﹑“黃鐘均”這樣的術語,而除正調以外還會有“慢三弦一律”之類的定弦,這些內容都需要對音律知識有所了解。以上這些內容,都是很多古琴老師所忽略的重要知識點,沒有這些知識點的支撐,學生學琴多年,很可能只掌握了彈琴技法,而不知其中很多術語的含義,更難以在日后對琴曲的調式做分析,要想彈琴有更大的進益就十分困難了。因此,我在古琴教學中,適當加入了這些樂理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在之后的學琴過程中,擁有更豐富的知識儲備。
音準與節奏,也是古琴傳統教學中的一個盲區。在我們所熟悉的聲樂教學中,雖然沒有專門的視唱練耳的學習過程,但從頭到尾都在跟著鋼琴練唱,節奏音準在課程當中不斷的反復練習;而鋼琴教學,長期進行著五線譜視奏練習,還常常在練習中加入節拍器的訓練。古琴教學中,視奏的是減字譜,既沒有簡譜﹑五線譜的視奏練習,也沒有節奏練習,這種情況下,應該在教學中加入難度適宜的視唱訓練。古琴曲的節奏型一般不像鋼琴等樂器那樣復雜,在節奏的要求上也不是十分嚴格,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對節奏及節奏型毫無概念,使得學習琴曲毫無效率可言,常常老師彈一句,學生要記很久才能勉強掌握。要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要在每次課上留一點時間給學生進行節奏型訓練,可不必掌握過于復雜的節奏型,首先學習如何擊拍,再從最簡單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開始學習,再到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附點節奏﹑切分節奏等,掌握這些基礎節奏型,足以在琴曲學習中應用。在掌握基本節奏型的基礎上,還要加入簡單的旋律練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音準問題。旋律的練習除了通過唱,還需要有參照,鋼琴以及聲樂的學習都有鋼琴的標準音準作為參照,而古琴雖然可以通過聽琴的泛音來練習,但局限性比較大。如今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可以下載一些鋼琴鍵盤的軟件,在做旋律視唱練習時,使用這些的軟件做音準的輔助,十分有效。旋律的練習,從純一度的旋律自然音程開始,逐漸增加至純八度。掌握基本的節奏型和旋律音程之后,每次學的新曲,也可做唱譜練習,一來可以練習視唱,二來可以鞏固正在學習的新曲。這些練習,由于每次課時間有限,我一般都是每次課上留部分時間,做四條簡單的視唱練習,然后布置作業,讓學生在課下每天除練琴之外,還要做視唱練習,再在下一次課上進行檢查。俗話說“熟能生巧”,視唱在課下練習的作用與練琴同樣重要,只有多做練習,才能逐步提高視唱能力,為古琴的學習提供必要的輔助。
現代音樂教學方法的補充,在教學實踐的結果中,是行之有效的。樂理的學習與視唱練習雖然占用了部分教學時間,但實際上提高了古琴教學的效率。為了古琴藝術能夠更好的傳承,還需要繼續摸索教學方法,不斷完善。傳統音樂的傳承不能固步自封,應當在保留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更有效的教學方式,使得前人打譜所留下的珍貴資料,能夠更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