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華,易繼濤
缺血性腦血管病(ICVD)主要表現為一過性腦缺血發作、腦卒中,其中腦卒中是全球性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病死率。據報道[1],我國每年有數百萬腦卒中患者發病,且大部分為缺血性腦卒中,不僅給社會、醫療帶來沉重的負擔,同時還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經濟壓力及心理壓力。目前臨床多采用介入手術治療ICVD,同時予以神經保護藥物,以促進腦血管側支循環建立,保護腦組織,提高腦儲備功能,并減少神經損傷,改善患者預后[2]。丁苯酞具有較強的抗腦缺血作用,可改善腦能量代謝;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可延長腦細胞存活時間,改善細胞缺血、缺氧[3]。本研究探討了兩種藥物聯合治療ICVD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14年6月~2016年10月醫院收治的ICVD患者68例,納入標準:(1)結合臨床癥狀、神經系統檢查及頭顱CT、MRI檢查結果,確診為ICVD,且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次ICVD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神經血管診斷要點;(2)首次發病,且病程≤12 h;(3)年齡 18~72 歲;(4)患者意識清楚,能夠配合檢查及相應治療。排除標準:(1)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2)合并精神疾病、顱內感染、腫瘤者;(3)過敏體質、孕產婦。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批準,所有患者或其監護人均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
根據患者住院日單雙號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32~72(54.5±6.4)歲;合并癥:高血壓 12 例,2 型糖尿病7例,高血脂癥6例;腦缺血部位:基底核區7例,額葉6例,顳葉7例,枕葉6例,頂葉8例;不良生活習慣:吸煙7例,飲酒12例。觀察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 26~71(55.3±6.1)歲;合并癥:高血壓 15 例,2型糖尿病8例,高血脂癥5例;腦缺血部位:基底核區10例,額葉6例,顳葉7例,枕葉5例,頂葉6例;不良生活習慣:吸煙10例,飲酒15例。2組性別、年齡、合并癥、腦缺血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患者住院后均予以控制血壓、補液、鎮痛、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改善微環境等基礎治療,并囑咐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保持低鹽低脂飲食、戒煙戒酒;均給予拜阿司匹林,飯前口服,首次劑量300 mg,隨后100~200 mg/d;阿托伐他汀鈣片,20 mg/d,1 次/d,并予以丁苯酞軟膠囊,0.2 g/次,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錦州奧鴻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10762g)800~1200 mg,溶入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輸注,1次/d。兩組均治療21d。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治療前后,檢測或評價患者下列指標:(1)腦血管儲備能力:使用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TCD(以色列RIMED公司)檢測雙側大腦中動脈(MCA)血流速度,然后進行15 s屏氣試驗后,再次測量MCA血流速度,計算腦血管儲備功能(CVR)=(屏氣試驗后血流速度-屏氣試驗前血流速度)/屏氣試驗前血流速度×100%;屏氣指數(BHI)=CVR×(100-屏氣時間)。(2)頸動脈斑塊:采用 GE 公司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取頸總動脈(CCA)遠端后壁10 mm處,測量CCA內-中膜厚度(IMT);并在病變近端10~15 mm處,采用后位、側位、前位3種角度測量IMT,取平均值;在雙側CCA遠端、CCA部分叉部及頸內動脈起始端探查斑塊,斑塊積分采用Crouse法(各孤立斑塊最大厚度總和)。(3)神經癥狀評分和生活質量指數:采用美國獨立衛生院(NIHSS)及改良Barthel指數,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癥狀及日常生活能力,NIHSS分數越高表示神經運動癥狀越差,Barthel指數越高代表患者自主生活能力越強。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前后腦血管儲備能力比較 治療后,2組CVR、BHI、MCV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上升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1)。
2.2 2組治療前后頸動脈斑塊變化 治療前,對照組共檢出斑塊92個,其中不穩定斑塊66例;觀察組共檢出斑塊88個,其中不穩定斑塊62個。治療后,2組IMT、Crous積分及不穩定斑塊數目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 2)。
2.3 2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及Barthel指數比較 治療后,2組NIHSS評分明顯降低,而Barthel指數明顯升高,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均大于對照組(P< 0.05,表 3)。
2.4 2組不良反應比較 2組均未出現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對照組有2例腹部不適,發生率為5.89%;觀察組有1例皮膚潮紅,2例惡心,腹部不適,發生率為9.12%,予以對癥治療后均好轉,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2組治療前后腦血管儲備能力比較(n=34)
ICVD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AS),尤其是頸動脈。頸動脈顱外段位置表淺,是反映全身動脈斑塊的窗口,一旦頸動脈斑塊破裂,血小板激活,大量血栓因子聚集,形成血栓,可誘發ICVD[4]。臨床治療ICVD的關鍵因素在于恢復缺血區域腦細胞功能、保護神經元,改善梗死區微環境,繼而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預后[5]。因此,丁苯酞的重構微循環作用可保護血管結構完整,避免炎性因子損傷,恢復血管直徑,增加梗死區血流量,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6-7]。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是低聚糖、小分子多肽、氨基酸,通過增加腦組織局部能量攝取改善其代謝情況,同時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梗死區腦組織血流灌注,提高腦血管血流速率及流量[8-9]。

表2 2組治療前后頸動脈斑塊變化(n=34)

表3 2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及BartheI指數比較(n=34)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CVR、頸動脈斑塊性質較治療前明顯好轉,筆者分析,丁苯酞可增加梗死區腦血流量,增強機體組織能量代謝,保護血管完整性,促進側支循環建立,快速緩解腦組織缺血缺氧癥狀,繼而改善梗死區腦代謝情況。而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有類似胰島素作用,增強腦部對能量的攝取,并改善腦部微循環,降低腦血管斑塊風險,放兩藥聯合使用可加強治療效果,減少腦神經損傷。此外,本研究還發現,治療后,觀察組的頸動脈斑塊變化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IMT、Crous積分、NIHSS評分和Barthel指數變化也均優于對照組,證實兩藥聯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機體缺血、缺氧癥狀,有效保護神經元,顯著加強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且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聯合丁苯酞可顯著提高對ICVD的臨床療效,改善缺血缺氧癥狀,減小頸動脈斑塊厚度,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
[1] 劉湧,曹慶艷,易珊林,等.頸動脈結構形態學及血流動力學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早期診斷價值[J].醫學臨床研究,2015,32(10):1954-1957.
[2] 康梅芳,劉秀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5,22(18):2877-2878.
[3] 李曉華,閆曉潔,馬玉萍,等.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聯合丁苯酞治療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6,31(6):797-800.
[4] 倪初源,汪飛.腦小血管病的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6,41(2):279-280.
[5] 庾建英,劉繼新,李春麗,等.急性腦腦卒中超敏C反應蛋白的動態演變及預后觀察[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40(4):453-455.
[6] 趙蕊,張桂蓮.丁苯酞軟膠囊聯合依達拉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1):115-116.
[7] 李曉白.丁苯酞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及對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7,24(8):1194-1197.
[8] 梁靜濤,郭強,楊東東,等.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療腦梗死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國藥房,2016,27(6):785-788.
[9] 陸紅.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及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15,35(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