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扶溝縣人民醫院 普內科 河南 周口 461300)
結直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臨床表現為腹痛、便血、腸梗阻、發熱、消瘦等,因早期癥狀不明顯,確診時多進展至中晚期。有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約有50萬人死于轉移性結直腸癌[1]。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雖然在結直腸癌治療上取得長足進展,但晚期結直腸癌的治療及預后并不理想。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奧沙利鉑聯合伊立替康治療晚期結直腸癌,可一定程度緩解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整體療效欠佳[2]。本研究選取扶溝縣人民醫院收治的44例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分組探究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聯用氟尿嘧啶類藥物一線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效果,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鄲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44例,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兩組,各22例。研究組男18例,女4例,平均年齡為(42.5±7.5)歲;對照組男16例,女6例,平均年齡為(44.0±8.0)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鄲城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納入及排除標準①納入標準:經病理學證實為晚期結直腸癌;年齡18~77歲;WHO體能測試評分≤2分;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婦女;合并腫瘤中樞神經系統轉移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骨髓造血功能異常者。
1.3治療方法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研究組接受奧沙利鉑(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094)+伊立替康[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572]+氟尿嘧啶類藥物5-FU(哈藥集團三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1689)治療:第1天,150 mg/m2伊立替康溶于250 ml質量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中,靜脈輸注2 h;400 mg/m25-FU靜脈滴注,持續靜脈泵注5-FU 2 400 mg/m244 h;第2天,100 mg/m2奧沙利鉑溶于500 ml質量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2 h,間隔2周重復1次。對照組接受奧沙利鉑+伊立替康治療,用法用量同研究組,間隔2周重復1次。兩組均治療8個周期。
1.4觀察指標治療8個周期后統計兩組的近期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隨訪1 a觀察兩組患者的生存狀況(包括1年生存率和復發率)。療效評價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1.1)[3],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緩解(partly remission,PR)、病變穩定(stable disease,SD)、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總有效率=(CR+PR)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定性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近期療效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生存狀況隨訪1 a,研究組1例死亡,21例存活,其中15例未復發,1年存活率為95.45%(21/22),復發率為31.81%(7/22);對照組3例死亡,19例存活,其中8例未復發,1年存活率為86.36%(19/22),復發率為63.63%(14/22)。兩組1年存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75,P>0.05);研究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64,P<0.05)。
2.3不良反應研究組中性粒細胞減少、腹瀉、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近年來,結直腸癌發病率在國內呈上升趨勢,多發生于中年男性,通過血液循環、淋巴等方式散播到其他組織器官,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威脅[4]。結直腸癌的治療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救治,易進展為結直腸癌晚期,出現貧血、全身無力、肝臟腫大、腹水等臨床癥狀。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身體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伊立替康是一種半合成喜樹堿衍生物,具有抗膽堿酯酶活性,不僅能有效結合拓撲異構酶I影響DNA復制,還能延長琥珀膽堿神經肌肉阻滯作用[5]。奧沙利鉑是一種具有細胞毒作用的其他抗癌藥物,可通過產生水化衍生物作用于DNA,使鏈間與鏈內交聯,進而抑制DNA合成,產生細胞毒作用和抗腫瘤作用。有研究表明,大劑量使用奧沙利鉑可產生嚴重不良反應,但其聯合使用氟尿嘧啶類藥物能提高癌細胞內藥物濃度,減少全身毒性作用[6]。氟尿嘧啶作為核糖核酸的主要組成成分,可于細胞內轉化為氟尿嘧啶脫氧核苷酸,并通過阻礙脫氧核糖尿甘酸受細胞內胸苷酸合成酶轉化至胸苷酸,抑制DNA合成[7]。氟尿嘧啶類藥物作為抗代謝抗腫瘤藥,常用于結直腸癌、直腸癌、胃癌等臨床治療,對消化道癌及其他實體瘤癌也可取得良好治療效果。三者聯合使用可共同發揮細胞毒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1年存活率與對照組比較(95.45%比86.3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31.81%比63.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惡心嘔吐、腹瀉、中性粒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說明伊立替康+奧沙利鉑與聯合氟尿嘧啶類藥物治療晚期結直腸癌能有效提高近期療效,降低復發率,且生存率較高,可能與伊立替康+奧沙利鉑與聯合氟尿嘧啶類藥物之間無交叉耐藥性相關。本研究中兩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惡心嘔吐、中性粒細胞減少及腹瀉等,其中腹瀉及中性粒細胞減少是伊立替康劑量限制性毒性,故化療期間應密切監測患者血常規,必要時予以造血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對于腹瀉患者,予以咯哌丁胺,且間隔用藥時間應<48 h。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有待臨床多中心、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伊立替康、奧沙利鉑聯合氟尿嘧啶類藥物治療晚期結直腸癌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復發風險,不良反應可耐受,值得推廣應用。
[1] 李晟,朱梁軍,潘良熹,等.三藥聯合方案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效果[J].江蘇醫藥, 2015,41(12):1424-1426.
[2] 董秋霞,宋巖,王興元,等.伊立替康和奧沙利鉑聯合氟尿嘧啶類藥物一線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臨床觀察[J].癌癥進展,2016,14(2):155-158.
[3] VAN Wyk H C, Foulis A K, Roxburgh C S, et al. Comparison of methods to identify lymphatic and blood vessel invasion and their prognostic valu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operable colorectal cancer[J].Anticancer Res,2015,35(12):6457-6463.
[4] 蔡月,胡華斌,王文靜,等.改良FOLFOXIRI方案在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一線治療中的安全性和療效分析[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4,17(11)1081-1086.
[5] 曹玉娟,王德林,劉承偉,等.伊立替康或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結直腸癌伴肝轉移的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2014,41(9):593-596.
[6] 王晰程,韋青,高靜,等.改良FOLFOXIRI方案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1例回顧性研究[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6,41(3):248-253.
[7] 夏學明,閆曉杰,房慧,等.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聯合氟尿嘧啶類藥物一線治療k-ras突變型晚期結直腸癌的療效分析[J].華西醫學,2015,30(7):1270-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