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輝 周夢煜 袁成勇 劉秉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 一病區 河南 鄭州 450000)
腸易激綜合征屬于功能性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1]。腸易激綜合征主要是由于胃腸功能紊亂引起的綜合癥狀,其臨床表現為腹部不適、腹痛、大便性狀異常、排便習慣發生改變等,復發率高,病程較長,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目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普遍認為該病是由于胃腸功能性障礙、精神心理異常以及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形成的胃腸功能失調[2]。本研究旨在觀察分析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況,以期為進一步針對性治療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收治的73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設為觀察組,選取同期73名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42例,女31例,年齡16~73歲,平均(42.7±3.4)歲,對照組中男39例,女34例,年齡12~71歲,平均(39.7±2.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腸易激綜合征診斷標準[3];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③未合并惡性疾病的患者。
1.2研究方法采用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自制的精神心理狀態自量表對兩組調查對象進行精神心理狀況評估。填寫量表前,為患者進行簡單介紹表格填寫的用途、意義,消除其顧慮,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填寫,以近期1周的心理狀態為依據進行填寫。答卷完成后,護理人員核對答卷是否完整有效,若存在遺漏,應及時指導其進行填寫。確保收集到的數據真實有效,能夠反應患者的近期心理健康狀態。
1.3觀察指標對比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精神狀況評分。采用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自制的精神心理狀態自量表進行評分,包括抑郁、焦慮、恐懼、精神病性以及強迫癥方面的評分,每項分值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該項目的心理疾病越嚴重。

觀察組抑郁、焦慮、恐懼、精神病性以及強迫癥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精神心理因素評分比較分)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而缺乏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隨著心理醫學的不斷發展完善,心理因素對于疾病的影響逐漸被認識和重視。在消化系統疾病中,精神心理因素對于相關疾病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影響,已經成為加劇胃腸功能紊亂患者病情的重要因素[4]。有研究指出,在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中焦慮癥的發病率高于70%[5]??偨Y分析胃腸功能紊亂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況,并在治療中進行針對性的干預,是提升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臨床療效的重要途徑。腸易激綜合征是由諸多因素共同導致的癥候群,消化系統的功能運作與精神心理因素存在密切聯系[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抑郁、焦慮、恐懼、精神病性以及強迫癥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該結果說明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不及健康人員,該病患者常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臨床應予以重視,在給予臨床治療時,應注重對其精神心理方面進行干預治療,有助于疾病的康復。了解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治療。腸道的運動主要是由中樞神經系統調控,腸道對于應激反應以及中樞介質的反應會逐漸增大,即患者對于疼痛的耐受性會逐漸降低[6]。本研究中,相較于健康人群,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的狀況均較嚴重,可見該病在患病期間可能會誘發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在相關該病的治療中,也應當加強對患者心理狀態的調整,對提升腸易激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常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臨床治療時應注重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心理治療。
[1] 陳小令.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J].心理醫生,2015,21(24):97-98.
[2] 張雅冰,史立軍.腸易激綜合征與精神心理因素相關性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5,21(21):3959-3961.
[3] 王超,王巧民,宋繼中,等.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精神心理因素對生活質量、睡眠質量以及癥狀嚴重程度的影響[J].胃腸病學,2016,21(1):34-38.
[4] 從甲榮.腸易激綜合征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系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5):72-73.
[5] 黃丹,梁列新,方秀才,等.精神心理因素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中華消化雜志,2015,35(9):599-605.
[6] 李大鵬,燕善軍,汪建超,等.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精神心理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9):1439-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