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祥 劉欣鑫
(1.桐柏縣婦幼保健院 河南 南陽 474750; 2.方城縣中醫院 骨科 河南 南陽 473200)
股骨轉子間骨折多發于老年人群,但采取何種措施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目前尚未達成共識。以往針對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療,但患者長期臥床容易出現壓瘡、感染等并發癥,部分患者可能發生深靜脈血栓,增加其死亡率。因此,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可以對骨折進行有效復位,固定性好,加快患者術后恢復,同時盡早進行功能鍛煉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1]。通常采用內固定手術方法可以有效固定轉子間骨折,主要包括髓外固定和髓內固定兩種方法,各有優勢。本研究探討不同手術方式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以期為今后該病的指導治療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選擇桐柏縣婦幼保健院2010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57~78歲,平均(62.7±2.7)歲;觀察組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56~76歲,平均(61.5±1.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對照組接受動力髖螺釘置入內固定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全麻后切開股骨近端外側,逐層游離皮下組織,顯露股骨干上端和股骨大轉子外側,患肢內旋,在C型臂透視下向股骨頭頸方向鉆入克氏針,擴大針道,鉆入加壓螺釘,選用合適側方鋼板并用骨螺釘固定,完成固定后關閉切口。觀察組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取大轉子上方6~8 cm處做縱形切口,于大轉子頂部置入導針,在C型臂X線機顯示下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插入髓腔,導針位于股骨頸中心稍偏下,遠端距股骨頭關節面約1 cm,置入螺旋刀片,鎖定螺釘,沖洗并縫合切口。
1.3評價標準①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及骨折愈合時間。②觀察患者術后是否出現切口感染、血管神經損傷、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

2.1手術相關指標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及骨折愈合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并發癥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切口感染、血管神經損傷、骨折不愈合、醫源性骨折(繼發性骨折),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2例無癥狀型深靜脈血栓,對照組患者出現3例無癥狀型深靜脈血栓,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股骨轉子間骨折高發于老年骨質疏松患者,是一種發生于股骨大轉子和小轉子間的骨折,約占所有成年人骨折的3.1%[2]。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逐漸增多,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發病率也逐年上升,目前針對該疾病臨床上主要采用早期內固定技術,其目的是促進骨折愈合固定,縮短患者臥床時間,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其手術方式包括髓內固定和髓外固定兩種措施,其中髓外固定以動力髖螺釘固定最為常用,術中螺釘可以牢固鎖定股骨頭頸部,最大程度使骨折遠、近端互相靠近,并產生靜力加壓效果,但該手術創傷大,術中將動力髖螺釘固定在股骨外側部,力臂長、彎距大,應力過于集中,容易導致內側皮質壓縮、螺釘松動等并發癥,同時動力髖螺釘抗旋轉能力低下,容易出現髖內翻形成導致骨折不愈合,在反轉子間骨折手術中失效率高達23%~52%。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是新一代髓內固定系統,在鎖釘前安裝的螺旋刀片可填壓周圍骨質進而產生錨合力,緊壓周圍松質骨,有很好的抗旋轉和骨折加壓作用,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具有重要意義。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力臂短,因此其內固定強度高,穩定性好,并且術中只需置入1枚螺釘,無需剝離股骨近端過多骨膜和軟組織,可以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和減少術中失血量,避免術后“Z”效應發生,減少患者骨軟的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及骨折愈合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說明外側鎖定操作較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更為簡單,手術創傷小,固定可靠,更加適用于老年伴骨質疏松、不穩定性骨折患者。
綜上,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可以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手術時間短且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值得推廣。
[1] 周強,陸驊,俞思明,等.動力髖結合轉子穩定鋼板與Gamma釘內固定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9):1441-1452.
[2] 王奔,葛振新,楊國躍,等.髓內與髓外固定修復股骨轉子間骨折的Meta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4):736-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