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珠
(平煤醫療集團總醫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輸尿管上段結石為常見泌尿外科疾病類型,發病率較高,多發于中壯年男性,患者多伴有血尿及絞痛癥狀,部分患者可并發感染及尿路梗阻。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輸尿管上段結石發病率呈持續增高趨勢,對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造成極大威脅[1]。目前,手術治療為治療該病的常用手段,雖療效肯定,但術后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率高,導致治療效果欠佳。因此對患者術后進行護理干預尤為重要。PDCA循環模式由美國學者戴明提出,為一種品質管理方案,主要環節包括計劃、實施、檢查、處理等4個部分,近年被逐步應用于臨床醫學實踐中,并顯現出較好效果[2]。本研究選取74例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通過分組對比,旨在探究PDCA循環模式的品管圈活動在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平煤醫療集團總醫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0月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7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7)與觀察組(n=37)。觀察組男24例,女13例;年齡23~59歲,平均(41.78±7.33)歲;結石直徑1.1~2.5 cm,平均(1.79±0.33)cm;腎積水程度:輕度17例,中度2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1例;年齡22~61歲,平均(42.08±6.59)歲;結石直徑1.3~2.8 cm,平均(1.84±0.29)cm;腎積水程度:輕度19例,中度18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予以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心理護理、疾病相關知識的講解、注意事項、飲食護理等。觀察組行PDCA循環模式的品管圈活動:①計劃:a.組建品管圈,10名護士自愿成立品管圈活動小組,經投票選舉確定1名圈長及護士長,并確定圈徽及圈名。b.整理收集以往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預后不佳原因,主要包括患者依從性差、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等因素。c.針對以上因素經分析討論后制定應對計劃。②實施計劃:a.加強醫護人員對并發癥發生率重視程度,并發癥發生率高低可直接影響護理質量。為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整個護理流程應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并于患者出院時進行“最佳護士”的評選,個人績效與評定結果掛鉤。b.妥善固定引流袋,密切觀察引流通暢性及尿液情況,采用安爾碘擦洗尿道口,引流袋每星期更換一次,保持引流管及尿道口清潔,避免尿路發生感染。c.積極預防尿血、尿失禁、尿頻等并發癥的發生。③檢查:定期檢查小組醫護人員的護理質量,分析、查找護理方案不足之處。④處理:根據考核結果分析、整理數據,分析護理方案實施過程中所遇問題,商討可行性改進措施,并于下一個PDCA循環中執行改進方案,以確保護理質量逐步提高。
1.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依從性,評價標準:積極配合各項護理措施,遵循治療方案及護理流程完成治療過程為完全依從;不認可部分護理措施,雖可遵循護理流程及遵循治療方案完成治療過程,但治療不及時為部分依從;不能配合治療,不理解手術并發癥,只是偶爾治療或者于病情加重時治療為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尿血、尿失禁、尿頻等。
1.4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 18.0進行數據處理,定性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依從性觀察組不依從2例,部分依從14例,完全依從21例;對照組不依從9例,部分依從11例,完全依從17例。觀察組依從率94.59%(35/37)高于對照組75.68%(28/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32,P=0.022<0.05)。
2.2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近年來受居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改變的影響,輸尿管結石發病率呈增高趨勢,輸尿管上段結石是輸尿管結石中較常見的類型,若治療不及時,疾病進展可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嚴重時會導致患者腎功能衰竭[3]。對于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而言,若臨床治療和護理效果不佳,其復發率可顯著增加,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4]。
常規護理干預多具有經驗性,缺乏計劃性、針對性、科學性,干預效果較差。品管圈是一種比較活潑的品管形式,由相同工作性質、同一工作現場的護理工作人員所組成,可自發、自動地開展品質管理活動,進而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和護理質量[5]。與常規護理干預相比,現代的品管圈管理內容及目標包含管理、工藝、技術等多個方面,更為完善與具體,且突破了傳統護理質量管理范圍。品管圈應用于護理服務中,更能以人為本,激發醫護人員護理潛能,保證護理質量的提高。PDCA循環是全面質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學程序,其中計劃包括組圈、擬定計劃及對策等;執行指實施對策;檢查指確認效果、找出問題;處理指根據檢查結果,把未解決或已出現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去解決,不斷循環往復,以改進完善方案以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PDCA循環模式的品管圈活動可提高患者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可知,PDCA循環模式的品管圈活動應用于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可提高其依從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1] 崔崎,王鵬,郭曉鵬,等.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治療老年輸尿管結石術后殘留結石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2):422-423.
[2] 姜秀蓉,許金琴.PDCA循環護理干預對輸尿管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后排石效果的影響[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4,30(5):465-466.
[3] 王寧,李義,王加強,等.上段輸尿管結石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5):4367-4368.
[4] 陳峰,郎云琴,沈蓉,等.3種微創手術治療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護理比較[J].中國內鏡雜志,2015,21(1):100-103.
[5] 邊俊霞,王偉,孫麗明,等.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超高齡膽結石病手術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的效果評價[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6,19(9):1359-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