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南陽南石醫院 兒科 河南 南陽 473000)
黃疸為新生兒常見疾病,主要由膽紅素代謝障礙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水平升高,進而引發皮膚、黏膜黃染。近年來,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發病率呈升高趨勢,若不及時治療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嚴重威脅患兒健康[1]。間歇藍光照射是新生兒黃疸常見物理療法,可將有毒未結合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無毒異構體,經腸道或尿道排出,降低患兒體內血清膽紅素水平,有效預防黃疸患兒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2]。患兒年齡尚小,治療依從性差,且患兒家屬對疾病認知度低,導致治療效果不佳,需制定一種有效的護理方案[3]。本研究選取96例病理性黃疸患兒,對比分析針對性護理干預在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南陽南石醫院收治的96例病理性黃疸患兒,所有患者均接受間歇藍光照射治療。按隨機數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為1~16 d,平均(8.87±3.46)d;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為2~17 d,平均(9.24±3.09)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南陽南石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對患兒實施病情觀察及皮膚護理,對患兒家屬進行疾病知識講解及心理疏導。
1.2.2觀察組 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①對患兒家屬實施健康教育宣傳,詳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促使患兒家屬充分認識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治療配合度。②詳細檢查患兒皮膚狀況,確定患兒皮膚無破損,再將患兒放入照射箱中。③患兒照射治療期間,每隔2 h為患兒變換1次體位,每隔3 h更換尿布1次,同時清洗患兒會陰部及周圍皮膚。若患兒出現哭鬧,應及時停止治療,檢查哭鬧原因,及時給予患兒安撫,穩定患兒情緒。④每2~3 h讓患兒母親進行1次哺乳,哺乳過程將患兒頭部抬高,避免患兒吐奶。⑤治療后為患兒洗澡,若患兒有溶血癥狀,及時采用丙種球蛋白進行治療。依次按照頭部、胸部、腹部、四肢及背部順序進行撫摩,促進患兒黃疸消退。
1.3觀察指標①應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對兩組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進行評估,滿分為100分,<70分為不滿意;70~90分為滿意;>90分為非常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②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③對比兩組住院時間。

2.1護理滿意度觀察組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n,%)
2.2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治療前觀察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189.67±9.48)μmol/L]與對照組[(190.12±8.73)μmol/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09,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114.28±8.15)μmol/L]低于對照組[(139.53±9.07)μmol/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347,P<0.05)。
2.3住院時間觀察組住院時間[(7.25±2.13)d]短于對照組[(12.68±4.35)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767,P<0.05)。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表現黃疸出現早,血清膽紅素升高,黃疸進展迅速,若不及時治療,嚴重者會導致死亡[4]。傳統常采用維生素進行防治,但效果并不明顯。由于患兒家屬常對疾病產生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導致治療配合度低,影響治療效果,故給予患兒及其家屬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5]。
針對性護理干預可通過掌握不同患兒情況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跟患兒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向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及治療注意事項,提高患兒安全感,有助于提升治療配合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給予病理性黃疸患兒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提高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降低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對病理性黃疸患兒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能降低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1] 曾瑞舟,黃達元.新生兒黃疸240例早期干預療效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7,24(9):1394-1397.
[2] 張明麗.藍光間歇照射與藍光持續照射輔助黃疸茵陳顆粒治療新生兒黃疸對患兒血清膽紅素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1):79-82.
[3] 王寶雅.產后社區訪視提高母嬰健康水平的觀察[J].現代臨床醫學,2017,43(4):297-299.
[4] 劉嵐,蔡紹皙.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及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5,33(4):429-431.
[5] 鄧可.強化風險護理對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6):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