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枝
(登封市婦幼保健院 產科 河南 鄭州 452740)
足月妊娠產婦在經陰道分娩后容易出現盆底肌力減弱,引起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盆底結構主要由肛提肌及其韌帶組成,對維持盆底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況下,盆底功能損傷后修復時間較長,且部分患者經過較長時間的修復,盆底肌力依舊無法完全恢復,對患者產后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此外,隨著年齡的增加,患者盆底肌肉纖維組織逐漸發生退行性變,一定程度上也會對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復造成影響。因此,足月妊娠產婦產后出現盆底功能障礙應及時接受盆底肌康復鍛煉,不僅有助于自然恢復,改善盆底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還可避免反復就醫,減輕經濟負擔[1-2]。本研究通過分組對比,旨在探討探討產后盆底康復鍛煉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選擇登封市婦幼保健院產科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為足月初產婦,盆底肌力檢查≤Ⅲ級,排除精神障礙、孕前盆腔器官嚴重脫垂及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對照組患者年齡為18~46歲,平均(32.3±6.3)歲,孕周為(39.1±0.3)周;觀察組患者年齡17~45歲,平均(31.7±6.8)歲,孕周為(38.5±0.6)周。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僅接受盆底篩查。觀察組患者接受產后盆底康復鍛煉,具體如下。①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內容主要包括女性盆底肌群肌力減退的原因及盆底肌康復鍛煉過程,確保產婦正確掌握盆底肌肉收縮方法;②囑患者康復鍛煉前排空膀胱,做收縮肛門及陰道動作,每次收緊時間不低于5 s,20 min/次,2次/d,逐漸延長鍛煉時間;③為患者制定家庭盆底肌康復鍛煉方案,并對患者家庭康復鍛煉情況進行電話隨訪,對患者康復鍛煉情況進行督促,對患者康復鍛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耐心指導。患者持續進行盆底肌康復鍛煉6~8周。
1.3評價標準①采用法國Phenix盆底篩查儀USB2檢查患者產后3個月時盆底肌力;②采用POP-Q量表PSFI問卷評價患者盆腔器官脫垂程度。③采用ICI-Q-SF問卷記錄患者尿失禁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間尿失禁發生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盆底肌纖維情況及盆腔器官脫垂程度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盆底肌纖維情況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盆底肌力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盆底肌力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盆腔器官脫垂程度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盆腔器官脫垂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盆腔器官脫垂程度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3尿失禁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6.00%(3/50)比30.00%(15/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顯示,我國約40%的孕齡期婦女患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主要為妊娠分娩過程中發生盆底肌結構和功能改變所致。由于正常生理彎曲使盆腔重力軸指向骶骨,妊娠期間導致重力軸線前移,使腹腔壓力指向盆底肌肉,胎兒質量的增加導致盆底肌肉持續受壓,最終引起盆底肌肉及神經受損。目前,盆底肌功能鍛煉是臨床常用的治療PFD的非手術方法,患者通過盆底肌肉自主性收縮進而提高肌肉協調能力。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將PFMT與生物學反饋治療聯合進行,通過模擬聲音、視覺信號直觀反映患者盆底肌肉活動狀態,讓醫生和患者充分了解盆底肌肉情況,并據此制定科學有效的盆底肌肉鍛煉方案。研究顯示,該鍛煉方案不僅可加快盆底肌收縮功能恢復,促進切口愈合,還可有效降低產后尿失禁發生率,改善盆腔器官脫垂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盆底肌力及盆腔器官脫垂程度均優于對照組,說明產后盆底康復鍛煉應用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加快康復速度。同時,本研究證實,盆底肌康復鍛煉可以降低尿失禁發生率,分析原因為該方案具有緩解盆腔負重的作用,提高Ⅰ、Ⅱ類肌纖維收縮性,繼而加強尿道關閉功能。
綜上所述,產后盆底康復鍛煉應用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加快患者康復速度。
[1]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婦科盆底學組.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試行)[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46(10):796-798.
[2] 王新,李桂友,鄧美蓮.盆底肌鍛煉持續性指導對分娩結局及盆底肌力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4):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