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媚,謝沛娟,孫彬妹,劉少群
(華南農業大學 園藝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鳳凰單叢是廣東省名優烏龍茶主要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潮州潮安縣鳳凰鎮是鳳凰單叢的產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孕育了數量繁多、類型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單叢是從鳳凰水仙群體中分離、選育的優異單株及其培育出來的品種、品系和株系[2]。鳳凰單叢茶樹品種繁多,其中以杏仁香型、黃梔香型、芝蘭香型等七大香氣品系廣受大眾的喜愛。20世紀九十年代,本地茶葉學者對鳳凰單叢做過調查,但主要以感官審評為主的香氣鑒定為單叢茶分類[3],沒有對鳳凰單叢的基本生物學性狀進行分析與整合,盡管目前DNA分子標記或者DNA分子指紋圖譜已經廣泛應用在茶樹資源的鑒定和分類中[4-6],但是由于檢測技術復雜繁瑣且茶樹品種指紋圖譜唯一性較差,分類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亟待需要一種客觀、有效的分類鑒定方法。
生物學性狀的鑒定和描述是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同時也是種質資源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徑,生物學性狀的數據是種質分類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之一[7-9]。聚類分析在水稻[10]、棉花[11]、花生[12]、辣椒[13]、西瓜[14]等作物種植資源分類上都有廣泛的應用,對于科學評價品種資源好壞的真實性具有較好的效果,但是在茶樹特別是鳳凰單叢上的分類和鑒定缺少報道。本研究利用聚類分析對其12個主要生物學性狀進行分析,以期解開品系之間的相關性與特征規律,為優良鳳凰單叢茶樹品種的選育及開發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以常用的31個鳳凰單叢品系為研究對象(表1)。1個特早芽品系(白葉),10個早芽茶樹品系(紅心肉桂、碑頭、玉蘭、苦種、黃棪、早種、烏龍、赤葉、桂花、夜來香),18個中芽茶樹品系(鋸朵、八仙、大烏葉、宋種、柚花、蜜蘭、通天香、塌堀后、群體、紅蒂、兄弟、柿葉、芝蘭、茉莉、水仙、黃枝香、姜母、香杏),2個遲芽茶樹品系(鴨屎和貢香)。
調查時間為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參照陳亮等[15]編著《茶樹種植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對潮州單叢茶樹的葉長、葉寬、葉脈對數、花瓣數、花柱長度、柱頭開裂數、果皮厚度、葉色、葉形、花柱裂位、葉齒銳度、葉齒密度、葉齒深度進行測量,并對生物性狀如葉色、開裂程度、葉形給予數據化賦值,如表2所示,應用EXCEL對12個基本生物性狀的采集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利用SPSS18軟件對所有的數據進行基本統計分析與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采用離差平和法,距離為歐式距離。

表1 31個鳳凰單叢茶樹品系資源及編號Table 1 Numbering of 31 Phoenix single bundle tea plant resources

表2 生物學性狀選取及測量Table 2 Sele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biological characters
對31個鳳凰單叢品系的12個生物學性狀進行基本統計分析,如表3所示。結果表明,鳳凰單叢茶樹資源的主要性狀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同性狀在不同材料間表現出不同結果。另外從表3得知,數量性狀的變異系數最大是葉齒密度(50.56%),其次為葉齒深度(48.54%),變異系數最小是柱頭開裂數(4.85%),其中質量性狀的變異性狀都比較均勻,基本集中在15%左右。

表3 主要生物學性狀的統計分析結果Table 3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ain biological characters
對31個不同品系的鳳凰單叢的主要生物學性狀進行相關矩陣分析,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葉長與葉寬、葉形成顯著正相關;而葉形與葉寬成顯著性負相關;葉色與花柱長度成顯著性負相關;葉齒銳度與葉齒深度成極性顯著性負相關。
主成分分析是能夠清晰地解釋群體方差的主要來源依據,以利于更好地分析研究群體。對31個鳳凰單叢品系的12個主要生物學性狀進行主成分分析,如表5所示。結果表明,前5個主成分累計貢獻率在71.38%,第1主成分貢獻率是17.57%,對應特征向量中貢獻最大的是葉齒密度。第2主成分的貢獻率在16.26%,對應特征向量中貢獻最大的是花柱長度,其次是葉長,第3、4、5主成分累計貢獻率分別是12.85%、12.74%、11.96%,對應特征向量貢獻分別是葉齒銳度、柱頭開裂數和葉脈對數影響作用最大。
根據12個生物學性狀對31個鳳凰單叢品系進行了聚類分析,在平均歐式距離為22處將31個品系分為4大類,如圖1所示。第一類是品系21,葉長、葉寬偏小,即葉子較小,葉形呈長橢圓形;第二類是品系15,其葉長葉寬在31個品系中最大,葉齒銳度小,稀疏,淺;第三類是25號和19號;第四類有27個品系,其中包含3個亞類,第一亞類包含3、12和1號品系,表現為柱頭開裂數偏多,葉齒密度稀疏;第二亞類包含4個品系,其中有4、31、23和8號品系,表現為葉齒深度為深,葉形為長橢圓形,第三亞類有20個品系,其中有18、27、5、6、11、14、20號,表現為葉齒為銳,葉密度較稀,葉色較深;6、16、22、28、2、7、17、30、24、29、13、10和26號品系葉齒為鈍,葉齒較深。從聚類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綜合性狀的聚類與幾種不同性狀組合聚類的結果明顯不同,各類群內只有被聚類的性狀表現才比較一致,僅個別有差異,結果更具合理性。

表4 12個生物性狀的相關矩陣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matrix analysis of 12 biological characters

表5 生物學性狀的主成份分析Table 5 Analysis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biological traits

圖1 鳳凰單叢品系生物學性狀的聚類分析Fig.1 Clustering analysis of biological traits of Phoenix single cluster
本研究對31個鳳凰單叢品系進行聚類,得到變異系數在0.05~0.51之間,變幅0.46,說明品系之間具有較寬的遺傳基礎,不同海拔高度的鳳凰單叢品系的茶樹因接受光照、水分和溫度等不同,造就了品系間性狀的多樣性;但在平均歐式距離為22處,絕大部分資源又聚類在一起,說明品系之間親緣關系較近。通過相關性分析,了解性狀存在較高的關聯性,改變其中一個性狀的特性,意味著與之關聯度較高的性狀也會隨之改變,如烏龍的葉長短、葉寬窄,即葉子較小,葉形呈橢圓形。鳳凰單叢主要以香氣型歸類,然而本研究中并沒有歸類在一起,如八仙、大烏葉、蜜蘭、通天香、兄弟、早種和夜來香歸為一類,所以鳳凰單叢種間親緣關系和香味類型沒有必然聯系,這與前人研究一致[16]。鳳凰單叢受到栽培氣候、地理位置等諸多環境條件影響,相互滲透,在進化上具有較高的同源性,因此為了保證鳳凰單叢種質的優良品質,應結合鳳凰單叢品系生物學性狀和遺傳背景信息進行研究,更科學的選育具有雜種優勢、綜合性狀好的優良品系。
[1]方熊,王樹婷,鐘學斌,等.鳳凰單叢 (樅 )茶的地理標志保護對策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1(11): 187-190.
[2]晏嫦妤,羅軍武,趙超藝,等.鳳凰單叢主要品質成分比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6(06): 628-631.
[3]周春娟,莊東紅,郭守軍,等.不同品種 (系 )鳳凰單叢成品茶的香型分類與鑒定[J].茶葉科學,2014(06): 609-616.
[4]劉振,趙洋,楊培迪,等.SSR、SRAP、ISSR 分子標記在茶樹品種親本鑒定上的比較分析[J].茶葉科學,2014(06):617-624.
[5]劉彤,羅軍武,葛智文,等.分子標記技術及其在茶樹育種中的研究進展[J].茶葉通訊,2014(03): 3-7.
[6]馬建強,姚明哲,陳亮.茶樹遺傳圖譜研究進展[J].茶葉科學,2010(05): 329-335.
[7]段志芬,劉本英,汪云剛,等.云南野生茶樹資源農藝性狀多樣性分析[J].西北農業學報,2013,22(01):125-131.
[8]吳志祥,聶京濤,曹嫻,等 .利用 ISSR 對矮牽牛品種遺傳多樣性的聚類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12,30(03):36-44
[9]沈程文.廣東茶樹種質遺傳多樣性的形態和分子評價及其親緣關系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7.
[10]游書梅,曹應江,鄭家奎,等.73 份亞洲水稻恢復系農藝性狀的主成分與聚類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5(02):250-256.
[11]蘇亞蕊,劉新浩,李鎖平.棉花種質資源多樣性的 ISSR 聚類分析及主成分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04):401-406.
[12]殷冬梅,李拴柱,崔黨群.花生主要農藝性狀的相關性及聚類分析[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0,32(02):212-216.
[13]詹永發,楊紅,涂祥敏,等.辣椒品種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和聚類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0(11): 12-15.
[14]潘存祥,許勇,紀海波,等.西瓜種質資源表型多樣性及聚類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5(01): 59-63.
[15]陳亮,虞富蓮,童啟慶.關于茶組植物分類與演化的討論[J].茶葉科學,2000(02): 89-94.
[16]吳清韓,莊東紅,朱慧,等.鳳凰單叢茶樹資源遺傳多樣性的 ISSR 分析[J].熱帶作物學報,2015(03): 4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