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剛 劉濱誼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 200092)
微地形是在自然環境或人工模擬自然環境中以巖石、土壤、植物、地被、水以及其他元素進行的微小地形浮雕,它以抽象的形式以及工程技術的手段形成與自然共生的結構,具有生態可持續性,在不同的尺度上創作出與自然和人文生活息息相關的精神場所,具有自身空間可感性與視覺特質。
城市公園是城市中重要的開放性綠地,具有觀賞游憩、科普教育、社會交往、體育健身、防災減災在內的五大功能,以功能為主要分類依據,可將城市公園劃分為綜合公園、社區公園、游樂公園、生態公園、紀念公園五大類,因此微地形類型依據公園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綜合公園微地形、社區公園微地形、游樂公園微地形、生態公園微地形、紀念公園微地形五大類。
1)生態可持續。微地形起伏形成不同的小地形和微氣候,為不同動植物群落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同時動植物的多樣性,也大大提高整個公園的生態環境,形成良性循環。雨洪天氣,微地形表面的起伏會水進行分流,減緩水流的速度。同時微地形的雨水花園設計,讓雨水收集再利用成為可能。
2)抽象形式。城市公園因其空間尺度和交通區位的限制,很難形成氣勢磅礴的超大地形和大地形,而微地形恰是可以在最大程度對自然地形的抽象和模仿中受到大眾的歡迎。微地形的抽象形象,是來源于對超大地形和大地形的天然智慧的思考。
3)精神場所。每座城市所產生的獨特性都將為當地居民帶來有別于他地的、令他們引以為傲的城市感知[1]。同樣,城市中的公園原基地的歷史文化因素不同,其所代表精神內涵的也有所變化。微地形所具有的內涵就是對原場地充分利用,或是對場地保留基礎上的創新、或者是從某一面對場地文化進行展示、或者是對當地城市肌理的延續。
對微地形要素的研究,主要針對微地形的線條、材質、色彩、坡度、形體、起伏度、高度七個方面展開,其中線條、材質、色彩是從二維視覺界面對微地形要素的曠奧分析,坡度、坡向與起伏度則是從三維空間對微地形進行曠奧度分析。
2.1.1線條
微地形的線條主要有曲線、直線、折線和混合四種。其中曲線微地形所占比重最高,這表明了在微地形空間的營造中,多采用流暢的曲線來模擬天然地形地貌景觀,曲線形的微地形表達能貼近自然,營造出渾然天成般的自然式風景,給人感覺更為柔和舒適。
2.1.2材質
以微地形表面覆蓋材料為依據對其進行匯總,主要有草皮、石材、木材、礫石以及混凝土等,草皮等屬于軟質材料,給人感覺更為安全、自然、舒適;石材、礫石、混凝土等硬質材料則多用于交通流線,如道路的鋪裝等;木材介于兩者之間,多與其混合使用。
2.1.3色彩
在微地形的色彩營造上,綠色占比最大。綠色主要是以草坡、草坪等植物材料為主的軟質微地形表面;以石質材料為主的微地形表面,取決于石材本身的色彩,以灰色或棕色為主;木材多為褐色,只是顏色有深有淺。此外,由于新材料新技藝的加入,還有很多可供選擇的顏色如橡膠的彩色等,這些和諧統一或對比強烈的色彩無疑在視覺感知上豐富了微地形空間的整體景觀效果。
2.1.4坡度
大部分微地形的坡度值設計都較小,一是受限于場地的尺寸,有些微地形占地面積本身比較小;二是在微地形的營建中,適宜的尺度感非常重要。一個微地形空間其微地形的坡度值不是固定的,而是隨地勢、空間用途的不同科學合理的設置。
2.1.5形體
依照微地形的整體形狀歸納為五大類,圓錐形、波浪形、下沉式、三角形和混合型。微地形設計中以圓錐形土丘為主,其次是波浪形,這兩種微地形更符合自然特征,前者給人安靜、閑適的空間感,在心理上容易親近,而后者則能表現出微地形空間的動感與歡快,會讓人覺得輕松,充滿活力。
2.1.6高度
微地形的豎向設計普遍較矮,多數在視平線上下,不會給人造成過多的壓抑感,但在實際的微地形設計中,微地形給人的高度感并不是絕對的,因為還要考慮到場地的尺寸問題,場地越大,高度隨場地的外延而逐漸被攤平。
2.1.7起伏度
在這里起伏度用微地形空間的峰點來表示,峰點越多,地形越復雜,起伏度也越大。在微地形設計中,單一峰點并不常用,一般若場地較小才會考慮。但其他大多都模仿自然山體,采用幾個以上凸起地形相互組合,來營造豐富的微地形空間變化。
2.2.1空間尺度
劉濱誼先生曾提出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大門檻:25 m,110 m,390 m,這三個基本尺寸將景觀空間場所劃分成了3種基本類型,分別對應空間、場所、領域[2]。微地形的空間尺度一般而言是比較小的,而被分割后的空間可以想象則更小了,但這會給人親切感,讓人覺得易于親近,有利于人們彼此間的交流。
2.2.2最佳視角
最佳視角是從場地內出發,基于人視視角的最舒適或觀景效果最好的視覺角度,一般以人的視線平視為0°,仰視則角度為正值,俯視用負角度值表示,如在紀念性景觀中,以主要景觀節點為駐足點看向紀念主體的視線仰角為7°左右[3]。在微地形設計的最佳仰角視角設計中,以頭部輕微抬起為主,幅度范圍約2°左右,這種微地形空間給人的感覺既不過分開闊顯得毫無遮擋,也沒有特別封閉而讓人局促不安。
2.2.3D/H值
絕大多數微地形空間的D/H值都大于1,這是因為微地形的設計更多的是為營造開敞型空間,使原本平坦的地形有一定的起伏變化,形成多樣的空間尺度,豐富整體景觀效果,也給人帶來更多富于變化的空間感知與體驗。
2.3.1序列組織形式
微地形空間序列的組織形式歸納為線性、點式和面狀三種形式,線性序列組織形式在微地形的設計中是最主要的空間序列組織形式,這種方式多與微地形空間中的交通流線相結合,能營造出集使用功能與觀賞價值于一體的更為有序、便捷的微地形景觀。
2.3.2單元串聯方式
微地形空間序列的單元串聯方式歸納為對比與重復,對比指的是整個微地形空間內形成的各個內部空間單元差異較大,通過對比能給人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而重復則相反,即為各個內部空間單元間相似度較高,使人感覺各個微地形空間和諧統一,渾然一體。

基于前文中對微地形空間特征,包括線條、色彩、材質、形體、坡度起伏度、空間尺度、空間序列等進行的一系列分析,這些空間特征作為客觀存在對主體產生了刺激作用,從而使主體形成了空間感知。劉濱誼先生將曠奧理論中的感知因子提取為曠度、奧度、自然度[4],本文以曠奧理論為基礎,研究微地形的空間感知,也是在研究微地形空間的曠度、奧度和自然度三方面的感知。
總結微地形空間特征和空間感知的分析,構建出微地形空間奧曠感受評價體系(見圖1)。該體系包括了兩大方面:微地形的空間特征、微地形曠奧感受。微地形空間特征主要圍繞微地形空間要素、空間尺度、空間序列三方面對微地形空間特征進行全面解讀。微地形曠奧感受是在曠度、奧度、自然度三大感知下的9對空間感受形容詞組。
本文選取5個公園案例作為樣本(見表1),對微地形產生的心理感受進行問卷調查,為了保證測試者能較好地理解我們的問卷內容,并排除基于專業背景評價而帶來的真實感受評價偏頗等實驗誤差,調查對象選定為有一定知識儲備的在校大學生,被調查人員分為2組進行對照,包括建筑、景觀、城市規劃等專業在內的專業組16人和除此專業外的非專業組16人,調查方式采用PPT展示靜態空間圖片及錄像播放動態空間視頻的形式詳細展示各案例樣本的微地形空間特征,然后讓調查者根據自身感受依次給每個案例的曠度、奧度、自然度下的9組形容詞進行評價。最終一共收集到調查問卷32份,對這些調查數據進行有關公眾微地形空間的感受分析,研究微地形空間特征與空間感知間的相關性。

表1 5個問卷調查公園案例的空間特征匯總表
1)專業組中對各案例中微地形的空間感受評價較為趨同,非專業組中對各案例中微地形的空間感受評價則較為分散,差異明顯,這是由于專業組在評價時基于一定的專業背景,對各個形容詞的理解從專業基礎出發,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給出的評價,而非專業組對形容微地形空間特征的評價則更多是從自身心理感受出發,即是純粹感性的評價,而且限于個人的學識、閱歷甚至是個人喜好上的不同而導致結果差異較大。
2)從全體樣本量來看,人們對各案例中各類微地形的空間感受普遍是連續、有序、人工、有趣、安全、明朗、放松、簡單以及開闊,這表明了案例中的微地形空間的特征,一是大多數都能夠豐富景觀效果,讓人感到趣味性更強,給人帶來更多變的觀景體驗;二是微地形空間普遍較為開闊平坦,即曠度較高,且形式簡單,讓人感覺空間明朗,進而覺得安全而放松,能夠沒有負擔和顧慮地全身心融入其中;三是微地形空間給人感受多為人工建造,有些即使盡量去模仿自然,使用自然式的材料、造型去貼近自然但依然抹不去其人工痕跡,只能說是人工式的自然,這也啟發我們去思考在設計中如何保留自然而非一定要人為地去改造自然甚至創造自然。
3)總體而言微地形的線條形式、材質、色彩、形體、起伏度、序列形式、串聯方式等這些因素對自然度影響較大,曲線因更為自然給人感覺較為安全,直線簡單而放松,折線較為人工且復雜;材質中草坪最自然,木材、石材、混凝土更偏人工;色彩上棕色顯得人工而具有一定的神秘性,綠色給人感覺安全而開闊,灰色則略顯單調、無聊;其他連綿式的波浪形微地形則更為自然而連續,給人感覺也較為開闊;線形的序列形式連續而有趣,面狀的因具有一定的封閉性、領域感而感覺更安全;重復的串聯方式有序而安全。
在微地形的空間感知所涉及的人體主要的幾大空間感知獲取途徑中,主要以視覺感知為主,本文也是基于視覺特征下,對微地形空間曠奧度的研究。因為空間是多元的,感受的獲得也是多方面的,作者希望今后在微地形的空間感受研究上能夠突破視覺的界限,更多地在聽覺、觸覺、嗅覺、動覺等多方感知途徑上進行延伸研究。
[1] 邵鈺涵,劉濱誼.城市感知——歷史與記憶角度的探索[J].景觀設計學,2016(4):56-63.
[2]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3] 劉濱誼,姜 珊.紀念性景觀的視覺特征解析[J].中國園林,2012(3):22-30.
[4] 劉濱誼,郭佳希.基于風景曠奧理論的視覺感受模型研究——以城市濕地公園為例[J].南方建筑,20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