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東方IC
量子物理學和藝術品鑒定有什么關系?北京一家公司近日稱,通過一種量子文物藝術品鑒定儀,能對青銅器、金銀器、書畫作品等進行檢測鑒定,并得出被鑒文物藝術品生產、制作精確到“年”的準確結論。令人頭疼的文物鑒定問題真的被解決了?
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字畫……不管什么物件,放到儀器上兩三分鐘,電腦就能顯示具體年份。儀器只有手提密碼箱大小,檢測大物品要用配套的探測棒,一頭連儀器,另一頭搭在古玩上。這是新近“走紅”的量子文物藝術品鑒定儀宣傳片中展示的內容。據稱,這款鑒定儀可以用“量子科技”解讀文物年份全信息,無需比對數據庫。
量子文物藝術品鑒定儀“發明人”楊建軍在宣傳片里這樣介紹研發歷程:“找到了亞毫米波,也就是0.5毫米高頻振蕩波,這個波能真正進入時光隧道,是能把年份信息進行切割的標準波。依據此發現,后期又經過若干年研發,做出量子環,能做出小型化的移動設備。”
對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馮松林提出了一連串疑問:亞毫米波是如何反映文物制作的年代信息的,其理論依據出自何處?用什么探測器或傳感器探測亞毫米波?亞毫米波與量子化有什么關系?信號如何傳輸,如何建立測量數據與文物制作年代的對應關系?鑒定結論拿什么標準進行校準……
據了解,亞毫米波波長短,波導傳輸的損耗大,對元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亞毫米波測量很少采用微波技術中的常用波導傳輸線和元器件。從設備基礎看,量子文物藝術品鑒定儀并不符合這些基本要求。
馮松林認為,用科學儀器鑒定文物有幾個要素:測量的理論依據、原理、參數有詳細說明;測量的數據和結果經過可溯源樣品和標準樣品驗證;測量結果有合理解釋。“用于社會服務的儀器設備必須通過行內專家評審,并報相關部門備案,獲得生產許可證后才能進入市場。”
目前國家職能部門沒有授權一家單位進行民間文物科學鑒定。文博界、考古界和科技考古界認可的科學測試方法只有碳14、熱釋光和化學成分分析法。碳14只適合測陶器,熱釋光更適合測千年之內的瓷器,誤差最小到5%,共同缺點是必須取樣,不能無損檢測。
長期以來,文物的鑒定主要是依據“眼學”,即社會閱歷及鑒定經驗的積累。隨著科技的發展,檢測儀器也已成為非常重要的輔助手段,但因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些古文物研究專家一直期待能有更好的技術應用于文物鑒定。正是在文物界期待新的鑒定技術的大背景下,所謂的量子文物藝術品鑒定儀等被制造出來。對收藏者而言,在使用檢測設備作為鑒定依據時,一定要查驗所用的檢測儀器是否被國家正規機構認定,要警惕被不靠譜技術鑒定忽悠。(據《科技日報》《北京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