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康
貴州省正安縣圖書館 貴州 正安 563400
自2006年正安縣被確立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貴州省33個試點縣以來,正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召開全縣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設動員會,制定下發了《正安縣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牽頭,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具體實施,各有關職能部門和鄉鎮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時確定了工程職責和范圍,逐級簽訂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縣委將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工程的建、管、用納入對鄉鎮黨委的年度綜合目標考核。正安縣國土面積為2959平方公里,所轄19個鄉鎮,152個村居,65萬人口,然而配備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設備村級點只有118個,且設備不配套(投影儀2套,PC機20臺,移動播放器98個,電視機118臺),配套人員嚴重不足,這導致文化共享工程受到限制。再加上農村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且道路崎嶇,而政府配備的交通工具又嚴重缺乏,進一步阻礙了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設。
為了有效解決以上問題,應盡可能地發揮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這一先進平臺的作用。從2009年開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支中心積極探索,創新服務,并通過資源融合實現文化共享。縣委相關部門要通過與縣委組織部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辦公室、正安縣電視臺、正安縣電影公司等單位實現資源整合,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
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中,正安縣支中心遵循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加強軟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拓展和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正安縣建有一個支中心,19個基層站,118個村級點。正安縣是一個勞力輸出大縣,65萬人中,常年在外務工的青壯年人口超過24萬,家中留下的多為老人、婦女及小孩,之前由于信息不發達,一年中只能通過電話聯系。尤其是那些同時外出務工的夫妻,家中只留老人照看孩子,他們對親人的牽掛與思念可想而知。縣級相關部門針對以上情況,通過加快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親情視頻通話”服務,讓更多外出務工人員與留守家中的父母妻兒實現面對面的交流。
一線連通傾相思,文化共享傳溫情。在正安縣格林鎮太平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點,12歲的王若蘭高興地和爸爸媽媽進行了視頻通話,“爸爸,我在學校表現挺好的,我看到同學們穿漂亮衣服,你可不可以給我買呀?你什么時候回來呀,我很想你!爸爸媽媽,我現在和同學一起很開心,村里的叔叔阿姨和學校的老師對我們很好。”
在正安縣和溪鎮大坎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點,68歲的王品學興高采烈地和在浙江打工的兒子嘮著家常:“爹在家不錯,現在政策好啊,我們大坎的路燈也是亮著的,政府把我們的土地流轉種植茶葉,我們不但有租金,還成為工人了,每月能領到工資了,你們在外也要好好干喲,注意安全……”
為關心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焦慮、抑郁問題,增加他們與父母的親情聯系;為關心空巢老人在生活中的心理空虛、孤寂問題,增加他們與子女的親情交流;為關心外出務工人員在工作中的心理牽掛、思親情結,增加他們與父母和子女的情感交流,正安縣支中心以“親情傳遞”為主題活動,通過QQ視頻免費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提供迅捷暢通的親情熱線,實實在在為他們和外出務工人員搭起情感交流的橋梁。
共享工程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服務方式靈活多樣,它使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進入了村莊、校園、企業和每個家庭。在正安縣,具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視頻通話設備的有68個村(居),自親情視頻活動開展以來,每年進行視頻通話近400人次。這一活動的開展,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和農民工朋友搭建了一個真情流露的平臺,達到了讓留守兒童學習用心、空巢老人生活開心和務工人員在外工作放心的目標。※
[1]高兵,董素芹.“云”環境下的圖書館“微”服務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4(1):128-130.
[2]賈維姝.數字信息背景下圖書情報工作的創新性變革[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2):159-161.

圖/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