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胃腸病已是常見的多發病,而結直腸癌(大腸癌)又是其中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疾病,每年全球有約120萬名患者被確診為結直腸癌。其中,中國大腸癌發病、死亡率均占世界的1/4,過去10年中國的新發病數和死亡數均翻了一番。僅在上海,一年就新增8 500名大腸癌患者。也因為這些越來越緊迫的威脅,我們對那些在肛腸外科守護人們健康的白衣天使一直有深深的敬意。本期“今日啟明星”欄目采訪的對象周海洋就是這樣一位可愛的人。周海洋在已有近70年歷史、強手如林的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普外科雖然還只是個小字輩,但這個2017年拿到啟明星的小字輩卻讓這個聲譽卓著的科室的榮譽記錄上再添濃重的幾筆:他在國內外率先提出并開展了超低位直腸癌聯合盆底筋膜切除術,相關技術被國際著名期刊《外科學年鑒》報道。在國內率先提出并開展了神經導向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并以手術錄像的形式發表于美國腫瘤外科學會會刊《外科腫瘤年鑒》。今日啟明星欄目報道過不少才華出眾的臨床醫生,但周海洋顯然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樣一位優秀的研究型外科醫生是如何煉成的?
周海洋出生于四川省什邡市,父親是中學英語老師,母親是普通職工。高考時周海洋以全市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考入第二軍醫大學臨床醫學七年制。事實上,周海洋學醫是一個偶然的結果,他當年的第一志愿是建筑專業,但提交之前發現提前批志愿還空著。高中時的周海洋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感,希望讀大學時離開家鄉,走得越遠越好,他在提前批志愿的列表中看到了在上海的第二軍醫大學,于是就填報了,填寫時他也沒想著真會被錄取。入學后,海洋一開始對大學的軍事化管理和醫學的專業知識,如學習解剖等這些還不太適應,但漸漸地他愛上了這個專業,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臨床醫學跟患者直接接觸,能解決看得見摸得著的問題,通過自己的能力治愈病人,讓海洋覺得很有成就感。
海洋就讀的臨床醫學七年制是本碩連讀,它是臨床醫學專業為了適應21世紀我國醫藥衛生事業建設需求而探索確立的一種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學人才的新模式。2003年第二軍醫大學的臨床醫學七年制在全國只招10人,四川省僅有一個名額。可想而知,這個專業當年的競爭有多激烈。第二軍醫大學臨床醫學七年制的學習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前三年學習基礎公共學科和基礎醫學學科;第四、第五年到附屬醫院各個科室進行實習輪轉,最后兩年才會確定研究方向和導師。兩年的實習輪轉后,周海洋最終留在了普外結直腸專科。在前幾年的學習過程中,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周海洋在《外科學年鑒》上發表了關于普外科腹壁缺損修補復合材料的10頁論文。《外科學年鑒》被譽為世界外科學領域的“圣經”,是全球被引頻次最高的外科學雜志。自1885年創刊至今,中國學者在該刊的發文少于100篇,減去以香港和臺灣為第一單位的文章更是鳳毛麟角。而周海洋作為碩士研究生的時候就能夠以第一作者在世界外科學界最頂尖的雜志上發表文章,可見他的研究功底不一般。基于這些出色的表現,周海洋被評為“第二軍醫大學學習成才標兵”和“上海市高校優秀畢業生”,并于2010年畢業且成功獲得留院工作的資格。這一年,周海洋正式成為一名醫生。
工作了幾年以后,周海洋積累了大量的消化外科手術和治療經驗,如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胃癌根治術和息肉摘除等,每年的手術達700例之多。可以說,周海洋此前的路一直很順利,如果按此路徑發展,基于扎實的研究基礎和積累的大量治療經驗,假以時日,他會成為國內知名的普外科醫生。但他并沒有滿足于現狀,他說:“我覺得年輕人應該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到更廣闊的天地去看看。”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周海洋希望進一步挑戰自己,他清楚地知道在醫學領域,只有引領學科的發展才能走得更遠,他內心渴望到更高層次的平臺上尋求新的突破。
2014年,周海洋開始聯系并申請到美國哈佛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院(MGH)進行研修。麻省總院成立于1811年,是歷史最悠久、也是全美排名第一的醫院,匯聚了全世界最頂級的醫學專家,至今已產生18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海洋把麻省總院作為自己的不二選擇,也可見他的目標和志向。
然而,事情并沒有想象中進展得那么順利。周海洋理想中的研究團隊是哈拉爾德·奧特(Harald C.Ott)教授的研究團隊,奧特教授是麻省總院的明星教授,在《自然》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其團隊的研究成果也是世界前沿和頂尖的。但是,如果沒有熟知的推薦人推薦,周海洋是無法申請到奧特教授那里進行研修的。在聯系了國內多位教授未果后,他想起了2013年他因獲得國際外科協會的國際旅行學者獎(由國際外科基金會頒發,每年全球只有10位醫學界人士能獲此殊榮),到芬蘭赫爾辛基參加第44屆國際外科周會議并參觀赫爾辛基總院。出訪期間他與國際外科基金會的秘書長有過幾面之緣。于是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聯系秘書長。盡管這位秘書長與奧特教授也不太熟悉,但他愿意為這個執著追求夢想的年輕人提供幫助,于是他通過自己在國際外科界的關系找到了認識奧特教授的人作為周海洋的推薦者。幾經周折后周海洋終于如愿以償,于2014年9月進入麻省總院外科部再生醫學中心奧特教授的研究團隊,有機會直接感受世界一流醫學研究團隊的氛圍。這里的同事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研究者以外,還有3名麻省總院的住院醫生。麻省總院對住院醫生有一套非常全面嚴格的培養體系,在每年1 000個申請者中只錄取8個住院醫生,相當于全院的資源都在培養這8個住院醫生,這就意味著麻省總院培養出來的醫生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精英。
這種優秀人才聚集的地方的競爭之烈是不難想見的。周海洋說:“跟我想象的太不一樣了,一開始我以為會比較順利,因為自己在國內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礎,但是出國后面對全新的環境,我發現壓力非常大,自己準備得也不夠充分。”由于周海洋申請的博士后工作時間是一年半,時間并不長,且一開始他的研究不太順利,所以奧特教授對他并沒有抱太大希望。周海洋也坦言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和努力才慢慢融入這里的工作和生活。但在四五個月的適應期后,周海洋開始厚積薄發:他建立了首個再生肺移植的大動物模型,獲得了“日本外科學年會青年研究者獎”;他利用豬肺脫細胞獲得肺再生支架,在世界上首次植入人源性的上皮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實現了體外再生人肺的驗證性研究工作,相關成果發表于《外科學年鑒》雜志;他作為主要貢獻者,為研究團隊申請到為期5年、每年100萬美元的來自美國聯合醫療制藥企業的研究經費。這三個方面的成績獲得了奧特教授的高度評價。為此,奧特教授專門寫了一封推薦信,并跟周海洋國內所在科室的主任胡志前教授打了一個越洋電話,說周海洋給了他很大的意外和驚喜,他從來沒想過周海洋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把研究做到這個程度,并取得這么好的成果。他非常感謝長征醫院對周海洋的培養,也十分認可第二軍醫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周海洋說:“這個時候,我才舒了一口氣。在上海的生活很舒適,來到美國后一開始舉步維艱,我腦海里曾經閃現過要放棄的念頭,但是這個念頭瞬間就被自己否定了。因為走出國門,代表的就不僅僅是我自己了,而是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我不希望別人覺得中國人的研究能力不足,也不希望日后回想起來,這段經歷成為一生的遺憾。在最艱難的時候,奧特教授、團隊同事以及我的妻子給予了我很多鼓勵。在他們的鼓勵和幫助下我最終堅持了下來,不懈的努力也換回了自己意想不到能沒有國內高(如直腸癌,一個大醫院每年的手術量不足100例),但綜合實力強,服務態度和質量高,對于重大疾病通常是多學科醫生一起制定最適合病人的綜合方案。在這里,周海洋接觸到了國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先進的醫療科技,與世界各地優秀的人才進行思維碰撞,這些大大拓寬了他的研究視野和思路,也啟發了他在研究中的創造性思維。的收獲。”

周海洋與麻省總院導師奧特教授合影

周海洋與美國實驗室同事合影
與國內相比,一方面,麻省總院更重視醫學的研究,其醫學研究全美排名第一。總院有4萬名員工,其中2萬名都在做研究(相比而言,國內醫院的這一比例只有10%左右)。麻省總院每年的研究經費就有約8億美金,規模很大,醫院給予的配套支持也很全面。也許在這里醫生的收入不是最高的,但研究條件和氛圍卻是最好的,因此吸引了無數世界各地優秀的醫學研究者。另一方面,總院的醫療體制與理念非常系統和規范,雖然病例數可
回國之后,周海洋希望把在美國學習到的最前沿、最先進的研究和治療方法與國內的病例進一步結合。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位置低且深入盆腔,盆腔中有很多神經,手術后容易造成排尿功能和性功能不好等問題,周海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利用主動顯露腹盆腔植物神經為導向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留直腸癌患者術后的泌尿生殖功能。神經導向的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相關研究和治療以手術錄像的形式發表在了《外科腫瘤年鑒》上。此外,針對中下段直腸癌與肛管括約肌接近,手術時很難保留肛門及其功能這一手術難題,周海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超低位直腸癌改良經括約肌間切除術,即只切除一側的內括約肌,保留另一側,這樣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肛門和功能,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相關論文也發表在《外科學年鑒》上。對于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易局部復發的問題,他又提出直腸癌全直腸系膜切除術聯合盆底筋膜切除術,這種方法的根治性更好,有望提高低位直腸癌的遠期療效。
周海洋醫學研究的另一個方向是生物衍生材料,它屬于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的范疇,主要應用于組織或器官的替代。周海洋目前主要聚焦于腸道組織的再生研究,研制出形態相似功能相近的腸道組織是他目前的研究目標,也是其啟明星研究課題的方向。目前國際上相關的替代機制、載體培育和細胞分化等方面都還不夠成熟,離臨床應用還有很長的探索期,周海洋覺得這也是自己的機遇期。
周海洋在手術技術和綜合治療等方面一直在積極嘗試新的探索,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把中國臨床醫生的治療經驗寫進相關的醫學指南和規范里。目前的疾病治療指南主要來源于西方國家,如NCCN指南(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每年發布的各種惡性腫瘤臨床實踐指南),得到了全球臨床醫生的認可和遵循。周海洋說:“希望有中國醫學界的聲音在里面,讓更多的人認識我們。”
除了醫療和研究外,周海洋還熱衷于科普和社會公益活動,盡管工作和研究的時間已經基本占滿了他的生活,但他還是愿意擠出時間,把患者的問題累積起來編制成了《大腸癌·患者手冊》,方便患者和家屬更好地了解大腸癌。每年的5月29號是世界腸道健康日,長征醫院會在這一天組織科普報告會、病友會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周海洋都會不計時間、全力投入,通過各種方式引起大家對腸道疾病的重視,并與廣大患者分享腸道癌癥預防和治療的經驗,增加患者和家屬的信心。
已經取得如此卓著成績的周海洋其實還非常年輕,今年只有32歲,或許因為年資受限,他目前的職稱還是主治醫師,這一點也許與他達到的成就不太吻合。但是我們見到的周海洋是一位非常溫和、陽光的大男孩。他告訴我們盡管自己在工作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面對妻子和女兒,他始終心懷愧疚。他去美國的時候女兒只有一歲半,2016年回國時女兒已經三歲了,錯過了女兒呀呀學語的成長階段,從美國回來時,女兒都不認識他了。寫到這里,我們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也能心里震一下,讓我們向周海洋這樣的優秀青年醫務工作者道一聲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