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編者:移民不僅是地理上的位移,帶給人更多的是人文環境的變化。隨著中國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拉近,新一代的移民和出國留學生也越來越多,但無論是從農村移民到城市、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或者是從一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實際上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在適應環境、學習經驗和保持自己特色之間尋找平衡、求得發展。身在美國的顧百里和郭志苓一家的經歷和感受會給我們以啟發。
顧百里是德裔美國人,國際知名漢語教授。妻子郭志苓,結婚后從臺灣移民美國。兒子顧皓元,是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歷史專業在讀博士。
顧百里的遺憾
六十多年前,父母帶著幾個月大的顧百里從德國移民到美國,但他的父母始終沒有接受美國文化。他們覺得歐洲文化要好太多了,所以常批評美國不好。他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大多是德國人,包括菜販和牙醫。平時百里也只跟兩個妹妹玩,很少出去。
上學后,當美國小朋友拉著他一起打球時,父母卻讓他讀書。因為他們認為打球容易受傷,又浪費時間,學不到什么。顧百里說:“我記得小學打球分隊,別的小朋友說我是小納粹,都不要我。我讀書總是班里的第一名,但體育方面卻是最后一名。美國社會很看重美式足球、籃球、棒球這些體育運動,如果不參與其中,就很不利于融入身邊的朋友圈。我很高興兒子皓元的社交和體育都比我好得多。”
郭志苓的糾結
郭志苓從小在臺灣長大,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媽媽,同樣認為讀書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當兒子顧皓元頻繁跟小朋友們一起出去踢球時,她非常糾結。但一則有關“香港和臺灣華人召開記者招待會,指責哈佛大學歧視他們孩子”的新聞引起了她的思考。那些家長責問哈佛大學:為什么不要這些成績更好的中國孩子,卻錄取那些分數稍低的白人孩子。哈佛大學的答復是:我們不只是要成績好的孩子,我們要的是什么都好的孩子,包括你的領導能力、特殊才能、社會服務與合作精神等。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掙扎,郭志苓最終覺得:兒子皓元在美國出生和長大,他就是美國人,也必然要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如果皓元適應并認可這樣的文化,每天都很快樂,并且有利于他的長期發展,父母就應該尊重他的興趣,而不要過多干涉。雖然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必須是學習,但絕對不是唯一的,不能給孩子灌輸“唯有讀書高”的思想。
媽媽放了手,顧皓元參加課外活動的時間大幅增加。他還發起在校義務為同學補習數學和英語、替慈善組織募款、假期用自己募捐來的款項去國外做義工等活動。皓元的領導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先后被同學推選為學生會主席和校報主編。同時,皓元常年參加學校的長跑、田徑和滑雪隊,不但運動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施展的機會,還均被推選為隊長。因為每天都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皓元總是會非常投入。雖然忙碌與疲憊,但卻樂在其中。
看著兒子因運動而強壯的身體(皓元從三歲到十八歲高中畢業從未感冒過)和從各種課外活動中得到的鍛煉,郭志苓深感她的放手沒有錯。優異的學習成績,特殊的美術才能,以及因參加各種競賽而贏得的全州、全國及全球的各種獎項,使皓元元在申請大學時受到了特別青睞。
郭志苓和顧百里們愿望
郭志苓是個熱情而有愛心的人,而且她與那個時代所有中國移民一樣,有著贏得周圍人和社會尊重的使命感。她說:“在美國,不管你是什么國籍,人家看你黃皮膚、黑頭發,就認為是中國人。所以我樣樣都要盡力做好,特別在我們不太擅長的社交方面。”顧百里和郭志苓都認為:社交并不是僅指一起聊天,而應被當作培養人文素養與合作精神的過程。這些都是美國社會特別看重的基本素質,長遠來看,也會對人一生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為了讓兒子皓元有更多的社交機會,交到更多朋友,志苓付出了很多努力。從皓元上幼兒園到高中畢業,每年過生日,他們都會請全班同學來家里玩。郭志苓說:“我們會提前準備比薩、餃子、蛋糕、巧克力、冰淇淋、西瓜等,一大堆好吃的。孩子們就像吸塵器一樣,全部都能吃下去。”
兒子上學以后,老師經常會布置小組研究課題。這是美國教育的一個特點,目的是訓練孩子與人合作的精神。每到這個時候,郭志苓一定會給兒子同組的孩子家長打電話,邀請孩子們到自己家里來。功課結束后,也一定請他們吃中國飯。幫助皓元建立一個“小中國人”的積極形象和人際關系。
孩子的學校或班級搞活動時,經常邀請家長幫忙。每到這個時候,郭志苓總是很積極地參加。有時給其他孩子補習功課,有時幫老師準備上課要用的材料,有時幫孩子們做蛋糕。兒子皓元上高中時,志苓還在學校的“大學與就業辦公室”做了四年的義工。郭志苓當初并沒想到,她這四年所學的東西,在皓元申請大學時派上了大用場。
因為對中國文化的好奇與喜愛,從兒子皓元上幼兒園起的每個學期,郭志苓都會被請到兒子的學校做關于中國文化的介紹。有這樣的機會郭志苓很高興,因為一方面可以傳播中國文化,同時也能幫皓元交朋友。她每次去之前都會做充分的準備。比如從市場上買些桔子(吉利)、柿子、花生(長生果)等有特色或有寓意的食物,從圖書館借來按古法印制的圖書,準備好筆墨紙硯,還有包餃子用的餡料和餃子皮。她會現場給孩子們取中文名字,教他們寫在紙上帶回家;會把包金紙的巧克力放在紅包里發給每個孩子;還會教他們包餃子,并在現場煮著吃。志苓的每次活動都受到孩子、家長和老師的特別歡迎,督學和校長也來聽課,教室里總是坐得滿滿的,歡聲笑語一片。
在父母的影響和引導下,顧皓元不僅學習成績優異,更有合作精神,同時還鍛煉了獨立思考能力,逐漸成為學校多個社團和運動隊的核心人物。顧皓元的綜合素質與他的學術潛力在申請博士的過程中顯得非常突出,當他繼本科后第二次婉拒哈佛大學以最優厚的獎學金和研究支持為條件發出的錄取邀請時,顧百里和郭志苓都感覺到了兒子的成熟、自信與堅定。
由于血緣關系,顧皓元游走在中國、德國和美國文化之間。他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感到身份定位的困擾與迷茫。但由于父母的積極影響和自身努力,多民族的文化背景讓他比同齡人有更多的選擇、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開放的思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