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雄英
【摘 要】在信息化時代,教學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無論從教學方式還是從教學 互動途徑都有更多的選擇。網站、微平臺、各種云平臺都紛紛被教師采用。不論 使用單一方式還是綜合運用各種平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都應遵守一定的原則, 采取合理的策略,才能使新技術更好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信息化;互動;有效性現代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的觀念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互動教學作為一種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教學方法在各種教學場所充分運用。在信息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計算機、手機等通訊工具更加普及,網絡通信技術提供了全新的師生交流互動平臺,這些新方式也作為新的師生互動形式進入教學過 程。本文就嘗試這些方面的研究。
1 互動教學的社會學內涵
互動,從兩個構成的字來說,按照辭典上的解釋“互”是交替;相互,“動”使起作用或變化,使感情起變化。歸納起來“互動”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為交往過程。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G.H.米德的“自我互動”理論和社會學家H.G.布魯默“社會互動”理論都是強調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溝通。這種溝通,主要依靠包括肢體語言和語言在內的各種符號。
互動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這些互動的表現形式有基于語言的,也有非語言的,有人為精心組織的,也有隨意進行的;有基于傳統方式的,也有基于現代 各種技術的。傳統的互動基本上是直接的、面對面的初級群體的語言互動,現代 社會的互動已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以網絡為媒介,超越時空界限的間接互動。
與其他“互動”一樣,互動教學也是一種通過教學信息傳播而引起活動雙方 都參與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這種活動強調教學活動主體的平等性,創造一種合 作、和諧的教學氛圍,讓教師和學生在知識、情感、思想等方面相互交融。
2 信息化環境下的互動途
隨著現代網絡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教師教學的互動的平臺也從課內擴展到課外,互動的方式也多種多樣,除了常規的課堂互動方法外,還有一些 方法是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的。據筆者調查,當前教師互動的方式如下:
(1)多媒體課程網站。課程網站是最早出現的信息化教學方式,它的功能要能夠服務于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種輔助的工具。一般教學網站實現師生互動功能體現如下:a)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料,如視頻、教學軟件、文檔等, 開辟虛擬課堂欄目,學生可以在虛擬課堂進行反復學習,將課堂功能從課內 擴充到課外。b)能夠提供在線內容評測、作業提交和批改等。c)開辟師生 交流專欄,教師回答學生的問題,學生也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心得。缺點是平 臺搭建和維護成本較高,資源重復利用率不高。
(2)QQ交流群/討論組。QQ是一種在我國非常普及的通信工具,學生只要使用互 聯網,都會使用這個軟件與好友進行即時交流。該工具可以發送即時消息、 傳送文件、即時語音/視頻通信、文件共享、遠程協同幫助。很多教師利用QQ創建課程授課群,實現師生、生生課后的即時通訊和交流。缺點是發布資 源管理缺乏統一化管理,人員參與效果無法控制。
(3)微信。微信屬于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利用手機平臺注冊賬戶訂閱后進行零資費、跨平臺的信息傳遞,可發手機圖片、語音、視頻。 除了相互加好友進行點對點交流、朋友圈關注外,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可以進行選定對象的內容推送。師生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可以隨時隨地就一些學習上的困惑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實時交流。隨著微信和微博的廣泛運用,各行各業宣布進入了全新的“微時代”。缺點是教師面對眾多的交互對象無法保證反饋的全面性。
(4)云平臺。目前基于移動手機的云課程平臺有職教云課堂、藍墨云班課等很多 工具都是讓教師在這些平臺上開設課程,提供考勤、發布作業、活動,投票 問卷,測試,討論等互動功能。學生在手機上安裝對應軟件,加入到老師所 開課程后可以即時參與老師組織的互動活動。該平臺將互動對象很好的組織 到一起,實現有序的課程學習管理與監控,但對于一些如文件、視頻類交互 成果必須借助第三方平臺。
3 信息化互動教學有效性原則
現代教學活動大力提倡教學互動,在信息化環境得到日益普及的前提下,師 生互動的途徑、手段逐漸豐富起來。但良好的教學互動關系需要參與主體教師精 心的設計,以及參與對象學生的全面參與。要使互動按照設定的步驟順利進行下 去,達到預期的效果,在互動的設計過程中需要把握下面幾個原則:
(1)普及性原則 互動的普及性要求學生全部參與,但實際教學中很多情形是:話題設置難易
程度過高或過低,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任務布置要求完成的目標只需部分人就 可以完成,學生在惰性思維的指導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題材吸引力不夠,學生 缺乏參與興趣。因此,在教學互動中,要仔細分析學生情況,分層次挖掘合適的 題材;在互動時要積極引導,創設寬容和諧的互動氛圍,要使學生學有所得,得 有所思,思有所感,達到互動的目的。
(2)方便性原則 現代教學活動場所不限于學校不限于課堂,因此教學互動也應該不止于課堂。學生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能非常方便的和(下轉第60頁)(上接第74頁)教師實現互動能夠大大提高學 習的效果。因此,借助目前一些比較方便和流行的通信方式作為課堂教學互動的 延伸,是當前互動教學的一種趨勢。如使用現代通信手段如微信公眾平臺、qq 群之類的通信工具等,學生動動手指頭就能完成作業,學到知識,也是一個很好 達到雙贏的途徑。
(3)深入性原則 要使師生之間教學互動的效果得到提升,互動的話題不僅僅在給定主題結果上的交流,而且也要進行思維分析、學習過程、后期跟蹤,學習方法、學習理念、 思維過程、情感體驗的交流。
總之,全員參與積極、氣氛活躍、學生有收獲,教師有反饋是教學互動的理 想狀態。
4 基于信息化環境的互動策略分析
前面中提到的信息化環境下的幾種互動方式都滿足上面三個原則。但是一個合理的、高效的互動方式需要在互動活動的過程中進行精心的設計與組織。教學 互動的組織實施一般按以下流程:
(1)選定利于網絡互動的主題 互動理論強調互動是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因此,創建適于學生互動學習的主題,學生在根據這個主題作出反應后能用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參與一 個投票、提交一個結果、給出一段文字、進行一個測試等等。并且在學生給出語 言或符號型的反應后教師能夠及時方便給以反饋。在這種條件下,學生才會獲得 參與的成就感,才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后續的教學互動。
(2)設計完整的互動情景 每次互動的整個過程要經過精心的設計。設計的要點包含以下三個方面:1)仔細分析。分析課程的教學目標,分析教材的內容,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 興趣愛好。2)詳細設計。互動的整個過程要認真的設計,設計互動的引入方式, 展開時間節點,互動可能性結果的控制措施,后期是否延伸等。3)應急預防。對于每次互動的設計,應有相應的應急預案,根據展開的環境的變化、受眾對象 水平的差異,可以分別靈活采取不同的互動方式。
5 結束語
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互動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平等、透明和便捷。這些互動方式的運用,能夠讓互動成為促進師生關系,提高預期的教學 效果的良好手段。教師在選擇互動方式時遵循方便性、及時性、有效性的原則。 基于信息技術的互動方式綜合運用也是將來互動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沈漢達.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實踐的現狀、問題與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2015.33.
[2]翁方珠.論微時代的公民新聞[J].新聞世界,2016-03.
[3]趙靖巖,胡振波.大數據環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 [J].情報科學,2016-01.
[4]胡曉玲.信息化教學有效性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3-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