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粉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5-205-01
詩歌鑒賞是歷年高考考的必考題型,較為充分地考查了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在鑒賞詩歌時必然會遇到一些術語的運用,同時在鑒賞詩歌時必然要結合詩人在詩歌中所采用的表現手法,本文從詩歌的表現手法進行分析。詩歌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方法(表現手法、寫作技巧、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篇章結構。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虛實、動靜)、議論、抒情。
1、記敘,記敘人物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
2、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
3、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見。
4、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
二、表現手法:起興、比興、襯托、烘托、渲染、對照、用典、點化(化用)、想象、聯想、曲筆、照應、倒裝、鋪墊、鋪排、抑揚、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小見大、借景抒情、白描與工筆、以樂景寫哀情、借古諷今、運用典故、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1、情與景關系:①“情”、“志”的區別:在詩歌里,“情”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一般都是通過景物描寫表達出來的;“志”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理想、抱負、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過對物的描寫表達出來的。②“情”、“景”關系區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一切景語皆情語。
2、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
(1)、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
(2)、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①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抒情方式。
②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
(3)、以樂景寫哀情,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借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如李煜的《虞美人》。
3、鋪排: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
4、渲染:渲染就是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
5、烘托:烘托屬側面描寫。
6、襯托:襯托是烘托的一種,襯托手法又分正襯(陪襯)和反襯。
7、化動為靜:就是在詩中將動景化為靜景來寫。
8、動靜結合: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
9、抑揚: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
10、白描與工筆: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如蘇軾的《浣溪沙》。
11、意象組合: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2、曲筆: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杜牧的《泊秦淮》。
13、重章疊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表現手法。
14、以小見大:指寫的是小題材反映的是大問題的一種寫法。如白居易的《賣炭翁》。
15、鋪墊: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節做主要情節的準備或高潮到來前的氣氛醞釀。必要的鋪墊可以制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讀者的注意力隨情節的發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
16、虛實:實寫是指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是指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和描寫。
17、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
18、點化: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點化了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內容。
19、倒裝:倒裝是指故意顛倒順序,以達到加強語勢,錯綜句法等修辭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如辛棄疾《西江月》中“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20、聯想:由一事物聯系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如(賀知章《詠柳》)。
21、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22、照應: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
23、正側: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
24、比興。25、起興。
三、修辭手法:
1、比喻2、借代3、比擬4、夸張5、對偶6、排比7、設問8、反問
9、對比10、象征。
11、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
12、雙關:為了使某一字、詞,憑借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
12、用典。
13、疊詞。典型的如李清照的《聲聲慢》。
14、互文,互文是指古代詩文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秦”、“漢”兼及“明月”和“關”。
四、詩歌結構形式:常見的術語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畫龍點睛、渾然天成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