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懷升
【摘要】隨著經濟增長,市場交易過程中匯率變化迅速,針對企業在規避匯率風險方面的問題,探討了四種常見的金融衍生工具,并就其管理金融匯率風險的能力范疇和優缺點進行了說明,可以為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匯率風險管理工具提供一定指導。
【關鍵詞】金融 衍生工具 匯率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貿易迅速增長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人民幣對外幣尤其是對美元匯率波動幅度開始加大,匯率風險已成為企業面臨的外部風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規避匯率劇烈波動的風險,保證企業利潤的穩定,許多金融機構紛紛推出應對匯率波動的金融衍生工具,以便于企業通過購買合適的金融衍生工具,鎖定會對成本,從而有效規避匯率風險。本文將對幾個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企業匯率風險管理中的避險作用進行闡述。
1.遠期外匯合約
企業通過遠期外匯合約,可以事先將某一項目的外匯成本固定,或鎖定遠期外匯收付的換匯成本,從而達到保值目的。即如果不考慮交易中的信用風險,遠期外匯合約起到鎖定未來匯率的作用,也就是無論將來匯率如何波動,未來的交割匯率當時就被確定,從而達到了消除外匯風險的效果。
例如:5月10日,某企業決定3個月后收匯2億日元,當日日元對歐元匯率是158.97。由于日元可能會持續貶值帶來風險,但該企業可以和銀行簽訂遠期外匯買賣合同,約定在8月10日將2億日元按照3個月遠期價格157.61賣給銀行,同時買入1268955.02歐元(1億日元÷157.61=1268955.02歐元)。如果不使用遠期外匯進行避險,等到收款日才進行即期外匯買賣,則在當日歐元兌日元的即期匯率161.98的情況下,該企業必須按照161.98的匯率水平賣出1億日元,同時買入1234720.36歐元(1億日元÷161.98=1234720.36歐元)。兩種情形相比,由于實施遠期外匯買賣規避風險,該企業可增加收入34234.66歐元。
2.外匯期貨合約
外匯期貨合約在本質上來講,是一種標準化的遠期外匯合約,其交易過程中的相關條件,諸如外幣的種類、金額、交割時間等由交易所提前規定完成,交易過程中的匯率是唯一變量,通過公開競價形成。此種交易在交易所內進行,交易雙方不直接接觸,各自通過與清算公司結算完成交易。交易過程需要交納保障金,且保障金每日進行結算,而不是像遠期外匯交易一次性結算。外匯期貨合約的大多說均是以平倉方式了結,無須實際交割,從而帶來流動性的優勢。
3.期權合約
外匯期權交易與前兩種方式相比,在功能上有了新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交易過程中的協定匯率,并且協定匯率在交易成交日需要記入期權合約,而不需要隨之后的市場匯率變動而進行調整,從而將交易主體原本預期可能的風險規避清除。更進一步講,貨幣期權在本質上是賦予了買方相應的貨幣期權交易權利,因此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這樣的協定,可以使得當貨幣期權買方在匯率風險管理中獲得利益,如果外幣匯率的變動會給買方帶來潛在的損失風險,則相關買方主體可以按照對其自身相對有利的協定匯率履行合約,從而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減少經濟損失,但如果外幣匯率的變動會給買方帶來預期的獲利可能時,則相關買方可以按照當時的即期匯率履約交易,以獲得更多的收益。正是由于此種特性,在使用貨幣期
權交易管理匯率風險時,大多主體都會選擇貨幣期權買方身份。
持有美元的某企業,需要在一個后月后支付進口貨款2億日元,該企業可向銀行購買一個“美元兌日元、期限為一個月”的歐式期權,用以規避匯率風險。外匯期權業務能夠給予客戶靈活選擇性,對于進出口業務的保值作用明顯。
4.貨幣互換
貨幣互換是一種不同幣種之間的交換,交易雙方首先約定匯率,而后交換不同貨幣的本金,到達預先規定的日期時,再按即期匯率分期交換利息,到期后再按原來匯率交換回原來的貨幣本金。交易過程中的利息一般都是通過匯率折算,通過支付差額完成。實際交易過程中,貨幣互換期初的本金交換是可以沒有的,但必須進行期末的本金交換,以消除本來存在的外匯風險。
從貨幣互換的功能可以看出,貨幣互換的產生是因為,市場交易主體利用各自在金融市場上的不同融資優勢,借入最具有借款優勢的貨幣,但卻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幣種,然后互換市場能將其轉換為自己所需要的貨幣,達到利益雙贏,實際可以將貨幣互換交易看成是一種信用套利。
企業會根據相應指標選擇能夠保值的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這些指標諸如套期保值效率,企業風險偏好及風險承擔能力,企業的市場走勢預測能力等。一般來講,在目標貨幣走勢疲軟期,企業為了防范不利風險,可以動用遠期合約,而當貨幣走勢堅挺時,企業則可以動用遠期合約獲得潛在收益。遠期合約還可以在匯率穩定期實現規避風險和避免錯失盈利可能的雙從作用,但對于匯率極不穩定,高度易變的情況,外匯期權則更適宜管理風險。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經營特點,針對不同的匯率風險,慎重選擇符合自己的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