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彪
【摘要】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給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正常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全球化浪潮遭遇了近30年來最為嚴重的逆流。為了繼續保持以前的發展模式,世界上的各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手段來挽救自己的經濟。這就要求像中國這樣嚴重經濟對外依賴型的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更為重要的是優化自己的金融結構來適應目前的發展形勢。
【關鍵詞】新常態 金融結構 優化途徑
一、我國金融結構情況概述
評價一個國家在一定發展階段的金融結構是否有效,應該主要看它和現階段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實體經濟結構是否相適應。所以,每個經濟體在特定的發展階段都有自己的最優金融結構,它既客觀存在又動態變化的,所有經濟體和發展階段的“最優”金融結構是不存在。回顧我國金融結構的演進歷史,在改革開放以前,企業需要的資金基本上來源于財政的撥款。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形成的金融體系是以四大銀行為核心的,從此以后,金融資源的配置主要依賴于間接融資這種方式,結果導致銀行體系內積累了大量的金融風險。以四大銀行為中心的金融體系制度缺陷逐漸顯現出來,并且一些制約金融和經濟發展的深層問題接踵而至。
二、我國金融結構存在的問題
首先,融資結構不合理。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主要區別:前者由出資人承擔主要的風險,而后者的主要風險則由金融機構承擔。銀行業當然屬于間接融資。從目前來看,銀行為地方政府以及企業提供資金和長期資本的功能在不斷地加強,信貸和類信貸在全社會融資中的比例不斷地提高,這就導致了銀行類的金融機構承受實體經濟的經營風險與日俱增。長期投資資金和資本必須承受企業經營周期波動的風險,這是銀行業所無法承受的。擴大直接金融的比例,把主要由銀行業承擔的風險轉移給出資人,這是我們國家金融結構優化的一個方面。在我國目前金融體系的融資總額中,間接融資的比例偏高。發達國家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為4:6,而我國目前的狀況遠沒有達到這一標準。一方面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以短期資金為主,這其中隱藏著一定的流動性風險和經營風險;另一方面就是我國企業依靠外部融資的比例較高,并且主要依靠的對象是銀行,這種單一的融資結構導致的后果就是造成銀行不良貸款的增加以及政府負擔的加重,可能會引發大的金融風險。
其次,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我國金融機構集中度偏高,資金高度集中在國有大銀行以及股票市場,國有大銀行有量閑散資金沒有被充分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優先獲得金融服務的一般是大型企業,從而在銀行與企業之間形成了剛性依賴,使得金融結構缺乏彈性。相比之下,地方上的中小企業得不到自身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因而受到抑制。另外,銀行體系內外利率價格的雙軌制,也是造成金融資源配置低效的重要原因。銀行體系內的利率價格包括存款利率上限以及貸款利率下限。這樣的設計會導致市場內外資源配置上的不均衡。
第三,投資結構不合理。一是國有大型企業投資增長比較快、民間中小企業投資增長相對緩慢。民間投資增長緩慢預示著著經濟增長的活力不足。二是生產性領域投入較多、非生產性領域投入較少。在儲蓄一投資轉換機制運行中,存在著金融資源投入到了非生產性的領域當中而不是生產性領域當中,因而不能滿足實體經濟的真實的大量資金需求造成了資金的錯配。三是海外投資相對于國內投資來說增長較快。只有從海外投資向國內投資轉換才能適應未來經濟的發展形勢。四是企業自身投資的不合理。企業投資由于所得的資金成本很低,金融機構以及投資者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分散的企業決策者對融資所得資金不能合理地規劃,他們往往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
三、面對以上問題我們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來優化金融結構,從而適應目前的發展形勢
首先,要深化金融監管的改革。一方面,我們可以改革金融監管制度,通過這條途徑來促進金融結構的優化。順應金融業混業經營的潮流,我國應該有計劃、分步驟地改革金融監管制度,為金融體制的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同時,應該防松對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管制,給它們一些自由創造的空間,為中國的金融監管改革不斷地探索出新的切實可行的道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金融監管主體的完善來促進金融結構的優化。目前,中國的監管由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分業監管,屬于機構型監管模式。為了適應混業經營的發展模式,加強金融業的聯合監管,監管模式應該向單一機構的功能性監管模式轉變,成立統一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局。
其次,全面推進利率市場化。最近幾年,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改革在現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國經濟的金融環境和特定背景決定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持久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因此,應該完善貨幣市場、推進企業債券利率市場化,增加利率市場化品種、建立科學的金融產品定價體系。
第三,要完善金融機構的結構。在我國目前的金融機構體系之中,國有大型銀行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中小銀行數量缺乏,并且農村金融機構缺乏競爭力,這樣就導致了大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從大銀行那里得到了所需的資金,但小型企業、三農企業卻難以從中小銀行那里得到所需的資金,從而導致了風險向大型銀行聚集,損害了銀行體系的資產負債表,金融體系的抗風險能力減弱。因此,應該降低民營銀行進入的門檻,從而建立多層次的間接融資體系,適當降低民營銀行注冊資本金較高的限制,從而提高金融體系的抗風險能力。
第四,要發展金融產品創新。通過金融產品創新優化市場結構。在目前的融資結構中,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發展很不均衡,前者規模較大而后者受到了很大的制約。發展債券市場可以有效地緩解銀行債券提供長期融資的壓力,從而減緩銀行業的系統風險。商業票據作為短期融資的手段,受到體制的制約,發展不均衡。所以,應該完善社會整體信用體系和制度的建設,發展商業票據,為融通短期資金提供方便。日新月異的金融工具,由于自身的不同優勢,可以給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提供更多廣闊的空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