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學峰
【摘要】兒童友好社區是社區人性化設計和建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當前對兒童友好社區的研究主要在軟件和人文性方面,對其公共空間建設的探討處于“真空”狀態。基于此,本文以兒童友好社區公共空間建設為研究對象,從公共空間建設的重要性入手,對公共空間建設的內容和設計建設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思考。旨在填補兒童友好社區公共空間建設領域的研究空白,推動兒童友好社區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兒童友好社區 公共空間 內容 建設方法
前言
兒童友好社區的概念是舶來品,在西方國家發展成熟,我國在2010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中才明確提出了建設兒童友好社區的要求。雖然起步晚,但是我國兒童友好社區發展速度快,截止2016年,已經建成了400多個兒童友好社區。從目前建成的兒童友好社區來看,大多重視社區文化、社區人文關懷,社區公共空間建設仍然落后。完善兒童友好社區公共空間建設,將兒童作為公共空間建設的主體,并不是意味著社區空間是兒童專屬的,而是以兒童身心發展為主導,兼顧兼顧全體居民的活動來進行。此類公共空間建設不僅是提高社區整體水平的關鍵,更是公共空間設計、建設領域的新議題。
一、兒童友好社區公共空間建設的內容
兒童友好社區公共空間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規劃布局、建筑空間、環境景觀、基礎設施等幾個方面。
第一,兒童友好型社區的規劃布局方面。具體來說,是從兒童在社區中主導性出發,對兒童出行、活動范圍等進行建設。在道路規劃上,以安全、便利為特點,避免兒童公共活動空間與大流量社區道路重合,減少安全隱患。社區內引導型道路、人行步道的建設不僅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更要實現到達社區內其他區域自由、便利。公共空間布局上應關注兒童的可識別性,社區內關鍵的建筑物、標識性物體、邊界等生活環境要素要讓兒童更好地認知,避免不當的公共空間對兒童造成心理不適。同時,社區公共空間應格外關注采光與通風質量,兒童在公共空間內能夠獲取充足的光照與新鮮空氣。
第二,兒童友好型社區的建筑空間方面。建筑空間是兒童友好社區公共空間建設中最為關鍵的內容。在空間體量上,以兒童視角為參照,避免出現與兒童視覺、心理認知反差過大的體量。可以通過劃分、退臺等手法削弱建筑空間的體量感。同時空間色彩的設置也能刺激兒童視覺認知,引導兒童的行為與心理。在質感上,盡量消除鋼筋混凝土森林效果,適當運用自然材料,彌補城市自然環境缺乏的問題。
第三,兒童友好型社區的環境景觀方面。公共空間的環境景觀建設要與社區整體風格相協調,突出兒童主導特點。在環境景觀建設上以優良品質和安全為保證,利用植物、水體等對社區公共空間環境優化,提升兒童社區參與度。其中天然、原生態的景觀更容易得到兒童認可,例如不加修剪的草坪、生態良好的水岸等有豐富細節的空間。
第四,兒童友好型社區的基礎設施方面。公共空間除了在交通、建筑和環境景觀方面要傾斜于兒童,還要提供兒童喜愛的基礎設施。例如活動草坪、沙坑、游戲設施和器械,大型社區還要提供專業的運動場地。讓兒童玩的方便、安全、開心,才是兒童友好社區公共空間建設的本源之意。
二、兒童友好社區公共空間建設的方法
兒童友好社區公共空間建設的方法根據外國建設經驗,主要有三種途徑。
第一,兒童行為分析后建設。這類方法是以兒童需求和感受為主要出發點進行建設。在社區公共空間中保證兒童感知空間、動態空間、自然空間、藏匿空間、開敞空間和社會化空間并存,滿足兒童認知、活動、社會化需求。同時在建設上以視覺引導、觸覺引導、聽覺引導和嗅覺引導等與兒童進行生理、心理方面的對話,引導兒童心理成長與行為發育。
第二,兒童參與設計后建設。包括包括社區空間評估、兒童繪圖、搭建模型、兒童游戲、家庭參與、參與建造。此種建設方法是真正讓兒童成為社區主體,從社區空間評估階段就引入兒童意見,讓兒童對社區公共空間建設提出想法和意見建議,通過游戲化、互動型信息交換,讓兒童繪圖、搭建模型等專業設計環節變得童真化,最后以社區家庭為單位參與公共空間建設,將兒童友好社區的內蘊和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自然設計建設。崇尚自然、回歸自然是兒童友好社區公共空間建設的追求,也是滿足兒童自然屬性的根本。一方面可以通過自然保持法將社區空間中原有自然環境保護、修復和合理運用。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自然植入法和自然模擬法增加社區公共空間的自然面貌和自然特點。
結語
總而言之,本文通過有限的篇幅,對兒童友好社區公共空間建設的內容和方法進行了梳理和探討。以期設計師在城市空間設計、社區空間設計中更加突出兒童的需求,設計構建出更完善更適合兒童的公共空間,為兒童、我們的社區營造出更美好更和諧的生活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