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萬興 李曉偉 時國慶 戚緒堯
【摘要】《礦井火災學》的特點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兼備,筆者將“寓教于研”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應用于該課程的教學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接受知識,同時鍛煉了學生創新和科研能力。
【關鍵詞】教學方法 礦井火災學 寓教于研
【基金項目】中國礦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2016YB51);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一般項目(2017JSJG128);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項目“安全工程”( PPZY2015A055)。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228-01
一、引言
中國礦業大學的安全科學與工程是“雙一流”建設學科,《礦井火災學》是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核心課程。該課程是一門理論基礎與工程實踐緊密關聯的交叉學科,具有理論抽象、實踐性強、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因此單一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不符合現代教學方法的要求。作者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研究并實踐“寓教于研”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建立與實施,能夠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知識的能力,同時提升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應用能力,激發學生潛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寓教于研的教學模式
研究型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與制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到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采用研究型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一種教學方法[1]。
研究型教學是以學生為本,從關注學生的“學”這個角度出發,將教學深化為“教與學的學術”[2]。《礦井火災學》是研究礦井火災發生、發展規律及防治理論與技術的一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針對該課程的特點和教學要求,開展研究型教學方法的實踐。如對基本概念的講解,可以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學生更加能理解和記憶;對于各類學生對概念掌握的深淺和興趣的不同分配不同的課后任務,引導他們去探索和研究,讓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
三、“礦井火災學”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實踐
1.重視研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采用案例與研討相結合的教學法,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將教學和自主學習通過案例討論緊密結合起來,加強學生對理論和實踐的理解,從而促使他們認真思考,細致研究,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加強學生對本課程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礦井火災學》前兩章介紹了火災學和煤炭自燃的基礎理論知識。對于這兩章內容,老師可以以課堂研討的方式激起學生的興趣,通過引入一些案例與視頻,讓學生對礦井火災整體有一個認識,同時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可以更深一層。
2.重視研究型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針對部分章節內容,設置研究的課題,使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加深對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并獲取新的知識。例如,該課程第三到第七章的內容包括煤礦井下易自燃發火地點及原因分析,煤炭自燃的氣體預測預報,煤炭自燃的溫度預測預報,采空區自燃“三帶”的理論與測試方法、火源位置的探測判別方法以及外因火災監測,礦井火災主要防治技術措施。對于這幾章的知識,一方面老師組織學生通過實驗室研究和煤礦現場教學,通過實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解決生產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把學生分成組,每個組分配一個課題,老師指導學生查找資料、調研,并利用老師所在的科研平臺進行實驗研究,這樣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點掌握更牢固,并鍛煉學生的科學研究素質。
四、寓教于研的教學思考
1.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為學生自主創新創設條件。在教學前,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在把握住教材實質的基礎上,能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彌補教材的某些不足,改變傳統教育的弊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通過精心備課,設計出更有效的教案。
2.要營造自主創新的氛圍,鼓勵學生嘗試。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的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并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于創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針對每個章節內容設計情景創造機會,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嘗試。
3.要通過研究型學習,改變以往教師單純傳授知識的羈絆。改變課堂上只有唯一解的思維套路,引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欲與一顆好奇的心,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使學生通過研究型學習,了解科研的一套思路和方法,使學生面對新的課題時懂得怎么去開展研究;其次是培養了嚴謹的科研精神。
五、結論
作者采用寓教于研的教學模式緊密聯系《礦井火災學》的課程特點,進一步調動學生課外鉆研的主動性,使學生接受科研訓練,并在研究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研究、實踐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學科交叉意識,為更高階段的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喬俊飛.知行結合 寓教于研——創新人才培養的改革與探索[J].北京工業大學校報,2012(2)
[2]陳峰.CDIO模式下現代控制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3):69-70